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有效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也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近年来,评估生态系统固碳不仅可以反映区域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还能够表征生态系统对碳排放的承载力,因此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碳储量的影响可为提升区域生态固碳提供参考。雄安新区位于河北省中部,受政策调控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土地流转速度较快,由此引发生态系统固碳变化较为明显。因此,评估雄安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意义重大。本文以雄安新区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9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及文献研究,建立了不同地类植被和土壤碳库,对雄安新区碳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固碳能力进行分析。得到了如下研究结论:
(1)利用影像分类法揭示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通过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来研究雄安新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从时间角度来看,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呈现出林地、园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持续上升,湿地与耕地在整体上呈下降趋势。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林地由全区域零星分布于发展为东北部集中连片分布,而建设用地基于原有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进一步向四周扩张的现象。
(2)利用INVEST模型分析雄安新区碳储量动态变化特征
基于土地利用和碳密度数据,运用INVEST模型估算碳储量,探讨其时空变化特征,并且划分碳汇区、碳源区和碳收支平衡区。29年来,雄安新区碳储量累计增加了44×104MgC。其中,耕地、湿地的碳储量呈现出下降的状况,林地、园地、草地、建设用地的碳储量则处于不断上升的状况。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来看,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比较显著。最为明显的是较高值的栅格面积由零星分布发展到东北部的集中连片分布。结果表明,雄安新区固碳能力有所提升。
(3)结合土地利用与碳储量时空分布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固碳的关系
在探索土地利用变化对固碳机制的影响时,主要依据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动态变化特征来进行。结果表明:不同地类的固碳能力大小与碳密度值之间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碳储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不同地类之间的相互流转。
(4)依据生态系统固碳规律提出生态型城市土地利用措施
雄安新区尚在建设之初,应不断恢复湿地,促进原生植被的生态恢复,加强植树造林力度,增加林地面积,合理规划新区及其周边建设用地,创新耕地保护机制,保证耕地数量,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
综上,雄安新区碳储量累计增加了44×104MgC,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显著,区域固碳能力整体有所提升。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地类之间相互流转,固碳能力与土地利用之间关系密切。据此,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调整雄安新区国土空间规划,为雄安新区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相应参考。
(1)利用影像分类法揭示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通过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来研究雄安新区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从时间角度来看,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呈现出林地、园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持续上升,湿地与耕地在整体上呈下降趋势。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林地由全区域零星分布于发展为东北部集中连片分布,而建设用地基于原有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进一步向四周扩张的现象。
(2)利用INVEST模型分析雄安新区碳储量动态变化特征
基于土地利用和碳密度数据,运用INVEST模型估算碳储量,探讨其时空变化特征,并且划分碳汇区、碳源区和碳收支平衡区。29年来,雄安新区碳储量累计增加了44×104MgC。其中,耕地、湿地的碳储量呈现出下降的状况,林地、园地、草地、建设用地的碳储量则处于不断上升的状况。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来看,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比较显著。最为明显的是较高值的栅格面积由零星分布发展到东北部的集中连片分布。结果表明,雄安新区固碳能力有所提升。
(3)结合土地利用与碳储量时空分布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固碳的关系
在探索土地利用变化对固碳机制的影响时,主要依据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动态变化特征来进行。结果表明:不同地类的固碳能力大小与碳密度值之间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碳储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不同地类之间的相互流转。
(4)依据生态系统固碳规律提出生态型城市土地利用措施
雄安新区尚在建设之初,应不断恢复湿地,促进原生植被的生态恢复,加强植树造林力度,增加林地面积,合理规划新区及其周边建设用地,创新耕地保护机制,保证耕地数量,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
综上,雄安新区碳储量累计增加了44×104MgC,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显著,区域固碳能力整体有所提升。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地类之间相互流转,固碳能力与土地利用之间关系密切。据此,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调整雄安新区国土空间规划,为雄安新区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相应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