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我国目前约有900万癫痫患者,其中约1/4为难治性癫痫。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 TLE)是最常见的难治性癫痫类型,反复癫痫发作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负担。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元的病理学损伤均与人类颞叶癫痫相似,可作为研究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 SE)和TLE的常用的模型之一。反复癫痫发作或SE导致神经元损伤的具体分子生物学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因此进一步研究癫痫的发病机制,探索新的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药物是目前的研究热点。Salubrinal是新发现的一种选择性抑制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α(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2subunit a, elf2α)去磷酸化的药物,被认为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Elf2α磷酸化是细胞在应对多种应激状况下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缺氧,氧化应激等。磷酸化状态的elf2a (Phosphorylized elf2α, P-elf2α)激活并参与调控自吞噬被认为是其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已经被证实在多种神经变性病中发挥作用,包括帕金森病及亨廷顿病等。尽管这样,Salubrinal是否能在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中发挥作用并不明确。为此,本课题建立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模型,观察癫痫发作后海马神经元损伤的病理学特征;监测Salubrinal对癫痫发作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并探究elf2α及自吞噬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以分析Salubrinal对癫痫发作后海马神经元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本研究分二个部分:目的观察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行为学改变,并探讨癫痫发作引起海马神经元损伤的病理改变。方法成年体健雄性Wistar大鼠经腹腔注射氯化锂-匹鲁卡品诱发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 SE),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癫痫持续状态持续60分钟后经腹腔注射地西泮终止发作。于致痫后24小时多聚甲醛灌注取脑,石蜡包埋切片,利用HE和Nissl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病理改变。结果1.按照Racine癫痫大鼠发作分级标准,癫痫发作达到Ⅳ级及以上,发作被定义为SE。SE表现:双前肢阵挛、双后肢强直、身体背曲强直伴直立、跌倒及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本研究中氯化锂-匹鲁卡品诱发大鼠SE的成功率为86.3%,潜伏期43.35±7.1分钟,24小时死亡率为22.7%。2.HE和Nissl染色显示:正常大鼠海马CA1及CA3区锥体细胞结构清晰完整,细胞核染色质分布均匀,胞浆内尼氏小体丰富。癫痫发作后24小时大鼠海马CA1及CA3区大量神经元脱失,细胞排列紊乱,胞质浓缩,细胞核固缩,胞浆内尼氏小体减少。结论研究证实氯化锂-匹鲁卡品可致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并导致明显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目的研究Salubrinal对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观察其对SE大鼠海马elf2α磷酸化及自吞噬相关蛋白LC3的作用,探讨Salubrinal潜在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成年体健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包括正常对照组,匹鲁卡品组,匹鲁卡品±生理盐水组及匹鲁卡品+Salubrinal组。观察大鼠行为学差异;Nissl染色计量SE后24小时大鼠海马神经元CA1及CA3区神经元存活数;Western blot监测大鼠SE后多个时点海马elf2α、P-elf2α、LC3Ⅱ及LC3I的水平。结果1.匹鲁卡品±Salubrinal组大鼠致痫潜伏期与匹鲁卡品组大鼠相比无明显差异;24小时死亡率显著低于匹鲁卡品组(p<0.05)。未注射匹鲁卡品的大鼠不出现癫痫发作。2.SE24h大鼠海马CA3和CA1区存活的神经元数(124.3±13.1;105.6±11.8)较正常对照组(243.5±21.7:229.6±22.3)明显减少(p<0.05);而Salubrina显著减轻SE引起的细胞丢失(213.2±19.8:197.4±17.9)(p<0.05)。3.大鼠海马P-elf2a水平在SE后30分钟及终止后30分钟显著增高(p<0.05),LC3II的表达量及LC3II/LC3I的比值在SE后2小时开始显著增高,并一直持续至72小时,24小时表达量为最高峰(p<0.05)。4.匹鲁卡品+Salubrinal组相比于匹鲁卡品组,P-elf2α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LC3II的表达量及LC3Ⅱ/LC3Ⅰ的比值在Salubrinal的干预下显著增高(p<0.05)。结论Salubrinal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P-elf2α激活的自吞噬在这种保护机制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Salubrinal对癫痫发作引起的海马神经元损伤具有潜在治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