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方式进入了中国艺术研究的视野当中。因此,本论文将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作为研究的课题,同时也将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中的一些现象作出批评和反思。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论文首先对与“公共艺术”相关的概念——“公众”、“公共”、“公共空间”,并对公共艺术的形态、公共艺术产生的缘由和历史等作了较为系统地梳理,探讨了公共艺术与环境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 论文对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回顾。8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首都国际机场候机厅壁画可以被看作是当代中国公共艺术的开始。此后,随着艺术走向自觉,中国公共艺术大体上经历了壁画热、城雕热、环境艺术等几个阶段。本文对80年代公共艺术作品的特点、公共艺术的作用、公共艺术实施过程作了有重点地分析和研究。 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的进入转型期,城市建设步伐逐渐加快,中国公共艺术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90年的社会发展主要出现以下几个特点:一、现代形态的城市形成导致了中国现代市民社会的形成,也导致了市民对公共艺术的诉求;二、随着经济化、全球化、地缘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环境问题日渐凸现。第三,从公共艺术内部来看,艺术语言得到空前丰富。第四,随着公共空间的商业化趋势的加强,产生了与之相对的福利化公共空间,一大批公园、广场、园林出现。针对这些特点,论文从中国市民社会的形成、公共艺术的语言特点、环境设计艺术、公共空间福利化和商业化特点、社区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唯美性(公共景观艺术)等不同层面对90年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作了梳理、分析和研究。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中诸多问题值得反思,这些问题是:对公共艺术受众主体的认识、公共艺术家对艺术语言及公共性的理解、公共艺术主体问题以及公共艺术制度等。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更深刻理解对公众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有助于理解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发展现状和问题。因此,论文对公共艺术和公众、公共艺术和公共艺术家、公共艺术的材料、公共艺术和谐观念以及公共艺术制度等与当代公共相关的问题作了分析探讨。 目前,中国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和认识水平还远远不够,相信通过对公共艺术的学理、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将为我们重新认识公共艺术,为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