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认知隐喻理论的启发,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注意到各种非言语模态,如图像、颜色、声音等,也可以实践隐喻表征,参与隐喻意义的构建。他们把隐喻的研究范围从纯语言文本扩展到多模态语篇。由此多模态隐喻研究应运而生,成为隐喻研究的新方向。本研究结合认知隐喻理论和多模态隐喻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以中华环保基金会官网上收集的90篇保护水资源公益广告为语料来源,研究了这类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主要表征类型,并以具体公益广告为例分析和阐释了隐喻表征类型背后的认知理据和规律性特征。同时,论文也对该体裁中多模态隐喻的区别性特征及文化因素对隐喻意义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论文旨在帮助增强信息时代读者的多模态语篇识读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保护水资源公益广告中主要存在六种多模态隐喻表征类型,分别是源域图像-目标域文字,源域图像-目标域图文,源域图文-目标域图文,源域图文-目标域文字,源域图文-目标域图像,源域隐含-目标域图文,而源域图像-目标域文字的例子最多,是最典型的一种类型。其次,这些表征类型呈现出一系列规律性特征:1)可明显看出,上述六类表征中,有四种类型的源域或目标域都含有文字模态或者图像模态。因此文字、图像模态为保护水资源公益广告中的主要的模态。2)与单模态映射相比,跨域映射在此类公益广告中出现频率更高。由于隐喻和转喻始终贯穿于六类表征方式中,因此把映射过程具体归于Goossens(1990)提出的“隐转喻”类型则更贴切。3)主要存在两种隐喻表达式:具体到抽象的映射和具体到具体的映射。除了源域图像-目标域文字和源域图文-目标域文字这两类是具体到抽象的映射外,其余四种类型都是具体到具体的映射。最后本研究还发现在解读保护水资源公益广告的多模态隐喻过程中,文化因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之多模态隐喻也能从一定的侧面体现不同文化的特点。比如,公益广告设计者把汉字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融入到隐喻中,体现出特有的中国文化的特点,使隐喻更加生动、巧妙,从而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本研究丰富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语类范畴,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认知隐喻和多模态隐喻的相关理论。同时也为公益广告设计者在设计公益广告时提供了一定的启发。诚然,本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研究的样本及范围比较小;没有对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之间关系的深入细致的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