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昭通地区考古材料的基础上来探讨战国秦汉时期昭通地区的文化交流,在这个时间段内昭通地区受到了多种文化,如本土文化、夜郎文化、滇文化、邛都文化、汉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各种文化在不同时期对该地区的影响程度及力度均不同。在汉武帝开拓西南夷以前,昭通地区的文化主要表现为以本土文化为主导的聚滇文化、夜郎文化、中原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多元复合型文化;汉武帝开拓西南后,随着中原王朝对昭通地区影响逐步加强,汉文化逐渐取代本土文化,到东汉末年,昭通地区的文化表现和中原地区文化基本无异。鉴于昭通地区的考古资料及文献记载甚少,很难对各个文化因素进行分析,笔者重点论述这时期对昭通地区文化演变及交流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文化强弱变化,即本土文化和汉文化。这两种文化在昭通地区的影响也是分时期而有所侧重,本土文化可谓是贯穿于战国秦汉整个时期,只是各个时期对昭通地区的影响程度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战国至汉武帝开拓西南夷前,本土文化对该地区起到主导作用,本土文化和其它文化虽有交流,但多为下层民众间的经济、军事、文化层面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基本为并列交往,彼此没有对对方的文化产生决定性影响。到汉武帝对西南夷地区开拓后,伴随着“南夷道”的开通、郡县制度的设置及汉移民的进入,强势的汉文化以其先进性并伴随着强制性渐渐动摇了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渐渐的汉文化和本土文化展开了此消彼长的主导地位争斗,最终本土完成了“拒汉—亲汉—归汉”的发展历程,而汉族也完成了“蔑夷—亲夷—尊夷”的变化过程,双方心理的变化源于该时期昭通地区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