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以高铁、航空等为代表的高速交通方式迅速发展,我国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城市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城际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而在这城市间一体化水平不断增强的过程中,中国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09%上升到2021年的64.72%,在这20年间我国城镇化率保持了高速增长。因此,城际一体化必然伴随着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流动,使空间城镇体系不断演变。而每个城市和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高铁、航空等为代表的高速交通方式迅速发展,我国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城市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城际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而在这城市间一体化水平不断增强的过程中,中国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09%上升到2021年的64.72%,在这20年间我国城镇化率保持了高速增长。因此,城际一体化必然伴随着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流动,使空间城镇体系不断演变。而每个城市和区域由于资源禀赋和知识技术水平存在差异,比较优势不同,那么,其是否会在城际一体化的空间演变效应中发挥作用?是促进空间集中,还是促进扩散?因此,本文以城际一体化为切入点,分析比较优势对空间演变的影响效应及存在的机制,科学探讨城际一体化空间影响的合理化政策。为此,本文首先梳理了有关城际一体化、比较优势与城市空间演化理论及文献,分别从城际一体化、比较优势和城市空间演化相关概念界定以及测度指标入手,总结现有文献对三者互动机制的阐述。其次,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分析影响机制的要素构成,从而构建包含城际一体化、比较优势与城市空间演变的分析框架并提出待检验的假说。另外,对中国一体化、城市空间结构以及中心区比较优势的现状和趋势进行现状分析。进一步地,为检验城际一体化对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先进行城际一体化对城市空间演变的计量分析,再分析其影响机制。最后,将城市内部一体化纳入分析框架中,并考虑基于内外联动一体化的稳健性以及一体化的异质性分析。基于以上研究思路,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的一体化水平在不断增强,区域间的壁垒也在逐渐减小,且中国城市规模体系总体逐渐呈现扁平化。(2)城际一体化使城市空间逐渐呈现集中化,而“借用规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一集中化影响。(3)比较优势在城际一体化对空间城镇体系的集中化影响中起着调节效应作用,加大了城际一体化对城市空间的集中化影响,且是通过创新作为调节效应的机制传导。(4)城市内部一体化更有益于城市空间集中化。(5)一体化的异质性对城市空间演变具有差异化的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三点政策性建议:(1)巩固大城市的主导核心地位;(2)发挥欠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3)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有效建设。事实上,本文在得出有益于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结论,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缺乏将高质量连续可比的各州的数据纳入研究框架;二是,全球夜间灯光数据可能与真实的人口测度数据具有一定的差距。而这些局限与不足都有待后来的研究改进,我们也将持续关注这方面的研究。
其他文献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扩大就业岗位、增加社会财富等方面功不可没,但其社会贡献度与金融支持程度不相匹配,较长时间以来面临着融资难贵以及投资难等多重挑战。为改善这一困境,国家不断出台相应政策解难纾困,拓宽金融服务边界。近年来,加快发展金融科技,利用信息数据推进产业转化升级、提升经营服务质量成为数字时代发展要求。因此本文以上市民营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来探讨金融科技对其投资效率的影响以及金融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指境外资金自由流入境内市场和境外投资者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本国证券市场交易中,是落实我国“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到的推进金融双向开放的重点环节。从沪港通、深港通再到近几年的股市、债市被纳入国际指数并不断提高比重,以及证监会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北向资金净流入呈逐年增长趋势,2021年北向资金净流入同比翻番,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综合实力有所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际的认可。A股纳入M
分类问题是常见的数据分析问题之一。在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数据能够被观测和收集到,分类方法也被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但常用的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线性的分类方法不能解决非线性可分的问题;很多分类方法只适用于二分类问题,不能进行多分类等。本文通过研究非参特征变换相关的方法及其在多分类问题中的应用,希望能够改善这两方面的问题。非参数的方法在分类问题中已经有了很多的应用,其中Fan和Feng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正处于转型优化的关键时期。云南省是我国西南边疆大省,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优化升级空间,加快云南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优化升级,提升云南省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嵌入度、贡献度和价值链地位,对于云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和研判云南省产业关联的动态化特征,探讨各产业部门在整个产业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演变过程,可以
新发展理念下,绿色发展趋势如日方升,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也越来越受重视,我国极力倡导经济发展应遵循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同时强调经济发展不能抛下生态环境,更不能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代价。在2020年9月召开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双碳”远景目标,即计划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新政策,鼓励绿色环保企业大力发展,与此同时也在约束高污染
当前,我国经济仍是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制造业产业发展速度迅猛。然而目前我国制造业仍是以中低端产业为主,其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且由于受到环境、资源的制约以及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像过去依赖要素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式模式已难以为继。考虑如何全面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近年来,
维护金融系统安全稳定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之一,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防范其风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商业银行具有高度关联性,在此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造成的影响逐渐受到关注。第三方支付发展至今,监管部门逐渐加强了对其行业规范性的整顿与引导,使得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之间开始由恶性竞争关系向互利共生关系进行转变。新的时代背景将导致第三方支付对商
以往研究表明,金融发展有利于收入增长,但目前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趋严重,从而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数字普惠金融是在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平等地为社会大众提供金融服务。互联网技术具有信息覆盖广、交易成本低等特点,因而数字普惠金融有望实现金融服务的机会均等,进而促进收入分配的均衡。为了研究数字普惠金融所具有的普惠性,本文比较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和乡村家庭收入的不同影响。本文通过使用家庭追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呈现出显著的“脱实向虚”态势,在企业层面上表现为实体企业的重心从单一的主营业务转移到流动性强、收益性高的金融领域,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投资模式。然而企业出于不同动机配置金融资产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准确厘清我国企业金融化驱动机制,是政府部门制定“脱虚向实”政策的必要环节。当企业金融化由预防性储蓄动机驱动时,能为公司拓展融资途径,周转公司资金需求,服务实体产业发展;当
技术创新不仅对企业自身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推动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首要驱动力。但长期以来,由于金融排斥等因素造成的金融资源错配导致我国金融资源长时间内更倾向于流向生产效率较低的国有大型企业,而生产效率更高、产出效益更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尽管具有更显著的技术创新活力,却普遍遭遇资金制约,这严重限制着中国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蓬勃发展。数字金融迅猛发展,为解决这一掣肘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数字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