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伍尔夫是公认的女权主义先驱者和女权运动的精神领袖,但她却拒绝承认自己的“女权主义”立场。她不愿置身于单一性别的一极,受困于性别的牢笼。就生理差异的历史成见所造成的社会差异而言,她认为:男女两性在社会生存结构中是互存互补,辨证融合的。崇尚事实、理性和逻辑的男性特质与富于想象、情感和直觉的女性特质,这两种天性只有克服各自的片面偏激和自满自足,才能达到两种素质、两种力量的完美结合。作为杰出的文学家和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多次强调囿于单一性别意识是艺术的大敌,太强的性别意识会阻碍艺术进入更高的境界。早在散文《一间自己的房子》中,她曾提出了有关文学创作的两性融合思想,她认为,最佳写作状态是用双性同体的大脑进行创作。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们对此观点争议颇多,赞扬双性同体的评论家们认为伍尔夫的这种思想是出于解构性别对立的目的而提出的,它一方面解构了固定的男女两性本质以及二元对立关系,一方面有助于使妇女突破性别偏见的限制,孕育出思想意识和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反对双性同体的评论家们则认为伍尔夫不堪忍受自身的女性身份,企图与父权制妥协,偏离了女性主义思想。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的杰作之一。许多评论家采用过不同的批评方法对它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从已收集到的资料获悉,二十世纪60、70年代国外对该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关注性别等问题。国内对该小说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主要是对其意识流技巧方面的研究及为数不多的国外成果的译介。虽然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评论者围绕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者身份展开讨论,但详尽地探讨其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在该小说中的体现尚不多见,本文不同之处是除了从人物塑造方面,更主要的是从文本所采用的修辞及结构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作者将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通过对文本具体细致的解读,剖析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所蕴涵的魅力,以期探索其女性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简述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生涯及成就、回顾了评论界对《到灯塔去》的反响,并指出选题的意义及本文研究的重点。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伍尔夫双性同体观所形成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从人物塑造,修辞和文本结构三方面,对双性同体思想在《到灯塔去》中的体现进行条分缕析:(1)人物塑造。通过拉姆齐夫妇与莉丽两组人物形象的刻画,伍尔夫找到了一条融理性与情感,客观世界与精神世界为一体的途径,从而实践了她的观点,双性同体既是两性关系的最佳状态,也是作家创作状态的最佳状态。(2)转喻和隐语。通过对转语和隐语两种叙述语言形式的运用,分别表达了男性和女性认知世界的不同方式。两种语言形式在人物身上的同时运用使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在小说的语言结构和内容上得以实现。(3)结构布局。该小说结构呈现出一种网状的静态结构。无论是在情节的安排还是时间的处理方面都达到了艺术上的和谐与统一,并获得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匀称美和静态平衡。
第四部分结论。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表达了两层含义:双性同体既是男女关系的最佳状态,也是一种创作的最佳心理状态。伍尔夫的这种从批判父权制到追求两性的对话和融合的女性主义思想,体现了其思想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这也是她精神经久不衰的原因。
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提出,是对历史上以男性价值为仲裁者的单一价值标准的反叛。她既看到两性间的差异,又注意到两性间并非简单对立,因此,她提出了富于辩证精神的两性融合理想。这是伍尔夫的思想远比当时的女权主义甚至当代的女性主义深刻之处。面对当今一些女性主义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解构男性中心世界出发,致力于建立另一个有着明显女性中心倾向的女性世界,从而在消解了旧的二元对立之后又无形中设立了新的二元对立,伍尔夫追求两性二元互补,辩证交融的思想是一种更完善,更有深度的探索。她的双性同体观体现的是一种多元化的、开放的思维模式,这对于当今的女权主义发展,对当今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的发展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研究多着重于她的意识流技巧,而探究她的双性同体观在文本中的体现尚不多见,因此,本文只是探索性研究,片面性和局限性实难避免,作者希望将来有机会与同仁共勉,作进一步深入研究,来弥补这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