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形态、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学生学习方式、新时代大学生对空间要求的转变,大学学习空间的改变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学习活动越来越多的以非正式学习的形式出现,非正式学习空间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场所。随着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变革,大学学习空间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当下大学生是如何使用非正式学习空间?大学已有的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类型、数量、功能及管理模式能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大学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的现状及可能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些问题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中国大学大量兴建新校区的背景下,还存在老校区学习空间建设需要更新换代的问题。本研究即是对一所初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地方公立普通大学老校区非正式学习空间现状的调查分析。地方公立普通大学在中国大学中普遍存在,对S大学老校区的非正式学习空间现状的调查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公立大学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的普遍情况。本研究主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访谈、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探究“人——学习空间——学习行为”三者的互动模式,以揭示如何更好地满足大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行为的发生。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理论依据、已有相关研究等。第二部分:S大学非正式学习空间分布、类型、数量等整体情况的“盘点”。通过观察发现S大学非正式学习空间在整体上较多分布于传统学习空间以外的其它空间内,这些非正式学习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但由于缺少学校的关注也使这些非正式学习空间存在很多的不足。第三部分:S大学非正式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S大学学生对非正式学习空间的使用主要具有使用方式单一、使用过程较为“凑合”“将就”的特点;非正式学习空间从其空间管理、物理环境、文化氛围三个方面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及学习行为。空间已成为学生构建学习习惯、知识体系的中介,然而学生在使用现有非正式学习空间时则需要进行被动的“调节”“适应”来满足其学习需要。第四部分:大学非正式学习空间的不足及对策。大学老校区具有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优势,但由于老校区的建设时间较早等原因,使其非正式学习空间也呈现出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空间管理、物理环境、文化氛围方面。大学老校区非正式学习空间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研究也提出了以下相关发展建议:加强各部门间的协商,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空间资源;对学生进行空间需求调查,进行人性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具有感染力的非正式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