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亚各小型经济体具有明显的强政府和外向型经济的特征,均采用对内实行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对外实行自由的开放经济政策的模式,将坚持汇率稳定作为汇率政策的目标。这就导致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大多数东亚经济体选择了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曾经对东亚各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大家意识到单边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存在内在脆弱性,于是东亚地区又开始探索最佳的汇率制度安排。本文以东亚地区的经济特征变化和汇率制度选择困境作为导入点,在全面论证了东亚地区采用区域货币锚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利用现实数据检验东亚地区是否存在“隐性锚”货币的问题,并与理论上货币锚的选择依据进行对比,提出目前东亚地区切实可行的最优汇率制度安排以及中国的作用。
本文首先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OCA)对东亚区域货币锚制度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可行性分析是从宏观经济层面的OCA指标体系、一体化的OCA指标体系和冲击对称性三大层次展开的,通过利用不同时段指标值的纵向比较和与欧元区相应指标的横向比较相结合,综合检验了东亚客观经济现实是否支持其实施区域货币锚制度。检验结果显示:东亚地区实体经济的一体化程度较高,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较低,而且东亚各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层面的协调性远远滞后于区域贸易和投资一体化的进程。综合考虑东亚各项指标,并与欧元区相应的指标体系对比,本文提出目前东亚地区存在实施较低层次的区域货币锚制度的微观基础,但尚未达到建立最高层次的单一货币区的要求。
在论证东亚地区实施区域货币锚制度具有可行性的基础上,本文采用高频数据(日度数据)通过每日汇率波动来分析来检验东亚各小型经济体与中国、日本和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求证东亚地区是否存在一个“隐性锚”货币。之后进一步从竞争性压力、经济谐动性(包括价格、产出的同步性)以及贸易关联性三个角度在理论上来求证东亚各经济体的最优锚货币,结果表明人民币是最适宜的成为东亚区域的锚货币。但是鉴于人民币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因此,目前东亚现实可行的方案是采用低层次的区域货币锚制度,即小型经济体采用钉住货币篮子与中国、日本采用浮动汇率制度相结合,货币篮子山人民币、美元、日元和欧元构成。
欧洲货币合作的经验堪称全球货币一体化的典范,必然对其他地区带来十分积极的正面促进作用。欧元作为区域货币的成功实施为东亚货币的合作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价值。随着东亚经济的交融,特别是东亚地区经济的日益频繁的交往,而使符合组建货币区条件的程度提高,如东亚国家间的贸易平均每年增长,以及国际资本的流动给各国的货币带来的冲击程度的加强,使东亚货币合作提上历史日程,东亚货币合作不仅有可能性而且是必要的。从可能性来看,东亚国家和地区之间贸易不断加强,并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交融性,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非常相似,从而对外界冲击的反应具有相似性,同时东亚国家具有共同钉住美元的技术基础,东亚货币合作机制可以为参与国带来一定的收益,如有助于东亚各国摆脱美元化,共同抵御金融危机,建立新的国际分工格局,节省交易成本和提高透明度等。但是东亚货币合作最大的成本是过渡性成本、货币政策权利的让渡,各国的矛盾和分歧可能基本这些成本的考虑。由于东亚地区与欧洲地区在经济、政治、历史和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亚建立单一货币区不能完全照办照抄欧洲联盟的模式,一蹴而就,急于求成,而是应该选择与欧洲不同的地区货币合作的方式。最后,本文在借鉴欧洲货币一体化经验结合东亚货币一体化进程的基础上,提出东亚区域货币锚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形式演进的三阶段路径设置:第一阶段为小型经济体钉住货币篮子与中国、日本浮动汇率制度相结合;第二阶段为创建东亚货币体系.形成统一的汇率联动机制:第三阶段为东亚地区成为单一货币区,建立统一的中央银行。另外,本文还从区域角度、中国和全球视角阐述了人民币成为东亚区域货币锚的必要性,同时人民币在东亚地区非制度化的流通,也证实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锚以及实现区域化是东亚地区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