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分支之一,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戏剧语言具有双重性特征。虽然翻译要在原文的框架下进行,译者要考虑其译文是用作文本阅读,还是舞台演出。受目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会采用相应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戏剧翻译批评要将译者因素考虑在内一译者的翻译目的。任何将译者因素排除在外的戏剧翻译评论都是不全面、不客观的。
莎士比亚,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几个世纪以来都被世界人民所怀念。世人以极大的热情阅读,热爱,怀念他的作品,并把这些作品搬上舞台。在中国,众多的翻译家都被莎士比亚剧作中的美所感动,并竭尽全力对莎剧进行翻译。在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中,朱生豪和梁实秋是莎剧翻译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对莎剧的翻译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而且他们翻译的莎剧对中国读者的影响是无人可替代的。因此本文选取莎剧的两个典型中译本进行对比性研究,从翻译目的的角度,探求戏剧翻译批评理论。
国内外译界对译者翻译目的已有涉及,这些观点连同其对戏剧翻译的研究都为本文的实例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回顾了莎剧汉译经过之后,本文对朱生豪和梁实秋的译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意象、修辞、诗韵、猥亵语四个方面的对比中得出结论:朱出于通过演出普及莎剧的考虑,采取了使中国观众易于接受这一翻译策略,使译文易懂,吸引观众,情节突出。梁出于使读者了解原著的目的,采用直译和加注释的方法,使其译本成为莎剧伴读。二者译文各有特点,我们不可以脱离译者的翻译目的而进行评价。本文旨在从翻译目的的角度探求戏剧翻译批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