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盈余可以分为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益的暂时性特征直接影响着盈余信息质量。目前研究文献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的现象,并且投资者在股票定价时并不能区别不同盈余收益的性质。针对这种现象,中国证监会2008年10月对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第五次修订。至今,中国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质量如何仍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中国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现状,检验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持续性和价值相关性,进而得出中国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对投资者是否有用的结论。
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文献,阐述了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确认标准和披露要求进行国内外比较,为完善我国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提供参考。然后,从非经常性损益总体、非经常性损益各构成项目对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影响程度两个层次进行分析,说明了中国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披露现状。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进一步对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持续性和价值相关性进行检验,为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决策有用性研究提供经验证据。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披露,提高了盈余信息质量。2008-2010年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整体影响保持稳定,但仍有部分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实证检验验证了上市公司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持续性等于零,即非经常性损益具有暂时性特征;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与每股非经常性损益信息不相关,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信息正相关,说明投资者逐渐减轻对会计利润的“功能锁定”,能够认识到非经常性损益的性质,提高股票市场定价效率。最后,针对研究结论,对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披露提出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