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针刺补肾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血液流变学水平的影响,探索缺血性中风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以此探讨其治疗机理,为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科学依据。 方法: 60例患者均为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住院病人,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颅CT证实为缺血性中风,且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补肾活血针刺组(治疗组)30例和普通取穴针刺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取百会透后顶、涌泉、太溪、三阴交、阴谷、肾俞、内关、血海、足三里、膈俞等穴;对照组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环跳、阳陵泉、绝骨、足三里、解溪等穴。两组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二组分别于治疗前后依《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体征评分,并测定血脂、血液流变学水平,比较其差异性。 结果: 1 临床疗效评定:依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治疗组显效率为93.4%,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显效率为70.0%,有效率为93.3%。经Ridit分析,p<0.05,二组疗效差异显著,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 治疗前后体征积分变化情况:治疗组治疗前、后体征平均积分分别为15.10±4.67,5.80±1.68;对照组治疗前、后体征平均积分分别14.70±4.18,6.83±2.08。治疗后二组体征平均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体征平均积分降低更为明显(p<0.05),表明治疗组在降低体征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 3 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情况:选取湖北省中医院检验科血脂检查中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四项指标为研究对象。二组治疗后均使患者血清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改善,二组治疗前后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二组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异常水平,且治疗前后治疗组对血脂水平的改善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故治疗组对血脂各项指标的调节作用优于对照组。 4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水平变化情况:选取湖北省中医院检验科血液流变学检查中的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六项指标为研究对象。二组治疗后均使患者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改善,二组治疗前后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二组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水平,且治疗前后治疗组对血液流变学水平的改善幅度湖北中医学院2002写灭I腐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故治疗组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调节作用优于对照组。 结论: 本研究从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一一肾虚脑脉疲阻出发,选取补肾活血的穴位针刺治疗,不仅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中风患者的体征得到了显著改善,而且使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状态明显好转,血液的“浓”、“粘”、“聚”、“凝”状态得以改善。血液处于“浓”、“粘”、“聚”、“凝”状态,属于中医“疲血”范畴。补肾活血法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改善了血液“浓”、“粘”、“聚”、“凝”状态,说明针刺补肾活血法具有活血化疲的作用,利于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康复,并降低其复发率和致残率,符合中医的“补肾、活血”的理论。这可能是针刺补肾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理之一。同时,本研究依据缺血性中风患者“肾虚”与“血疲”的关系,采取“补肾”与“活血”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通过补肾,肾精充足,且以固肾精,肾精化血有源,血流通畅而不涩滞;通过补肾阴而补肾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使“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具有活血化疲的作用;通过补益肾阳(元阳),使心阳得以振奋,“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脉道通利,解除“虚气流滞”之状。即通过补肾以达到活血化疲的目的。通血活血以化癖通脑络,使气血津液上呈,脑髓得养,神机得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可行之法.这些充分说明了针刺补肾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科学性、可行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主题词: 缺血性中风/针刺疗法/补肾活血 血脂、血液流变学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