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性还是持续性——莫奈《鲁昂大教堂》组画中的时间性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_ideali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象派是西方艺术史中十分重要的风格范畴之一,其画面大多呈现出一种“瞬间性”的表现效果,也就是画家对某一时刻视觉印象的忠实描绘,当一篇文章涉及到印象派作品的画面分析时就无法回避这种“时间性”对作品的影响,也正是这种特质让印象派的地位如此独特。莫奈作为印象派风格的代表画家之一,其作品中表现的视觉特征和审美意味值得我们去探究。本研究以莫奈的作画作品《鲁昂大教堂》系列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作品中“时间性”表现与以往作品之间产生的巨大差异,结合画家整个系列的创作过程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对莫奈的艺术风格发展提出个人见解。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莫奈的组画创作历程及其主要作品,莫奈的组画创作阶段是画家一个重要的创作时期,在传统印象派风格的绘画基础上,莫奈开始对同一场景从多个或者单一的角度进行多次创作。而这种创作方式是我们理解画家创作心理的关键所在。
  第二部分从作品的“物质性”出发,主要探讨了画面本身和画中主题的物质性特征,并进一步将这种特点与之前的作品比较,在此基础上讨论“物质性”作为“时间性”的表现方式对画面的影响。
  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与教堂系列相关的几个创作阶段中包含的“时间性”之特征,全面论述教堂系列中所体现的是“持续性”的时间观念。
  综上所述,作者通过比较教堂系列与其它作品的差异所在,把握教堂系列创作各环节的核心内在创作逻辑,对莫奈的教堂系列在风格学的范畴下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究,进而认为教堂系列与干草垛系列,白杨树系列乃至之前任何作品的创作目的都不同,作为莫奈创作后期的组画作品之一,标志着画家不再热衷于在画面中追求光线转瞬即逝的效果,不再严格按照印象派绘画准则来创作。也就是说,《鲁昂大教堂》在莫奈的众多组画中属于十分独特的作品,这组绘画体现出了画家与之前的作品不同的绘画意图。莫奈希望通过《鲁昂大教堂》这组作品获得较之于前作为“印象派之父”更高的地位与荣誉的同时,也向外界传达自己新的绘画追求:构建一个脱离时间束缚与画布限制的空间形象。
其他文献
本文追溯了西方博弈游戏在俄国传播的历史,阐述了俄罗斯“博弈小说”的概念及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以五部19世纪俄罗斯“博弈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赌徒形象和赌徒心理的变化进行剖析,研究不同作家在塑造赌徒形象、刻画赌徒心理方面的写作手法。最后对俄罗斯“博弈小说”中的文化意蕴和人文精神进行探究,揭示出俄罗斯“博弈小说”与俄罗斯“博弈文化”的独特之处。  研究发现,在赌徒形象的塑造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随着电视深入到千家万户,电视访谈越来越受观众的欢迎,并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访谈节目。1954年,艾伦首创今夜秀节目,随后由约翰尼卡森推广传播,并广受欢迎。各种形式的日间谈话节目广泛涉及各种问题,具有其独特的传播形式。多纳休,奥普拉,温弗瑞脱口秀,查理罗斯这类以讨论问题为核心的访谈节目已经成为讨论社会问题的重要形式。电视访谈节目对成人,青少年及儿童的思想及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笔者对电视访谈这类
学位
人际功能指人们在用语言来进行交际的同时,也在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人际功能的研究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其中最著名的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他认为人际功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而语气和情态是实现人际功能的两个最主要系统。  本文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理论为理论框架,以英语求职信为分析材料,对语气与情态系统在求职信中的人际功能体现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本文从各种求职信写作书籍和英特网
称谓语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身份、年龄、职业等。国内外对称谓语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其中大多数研究是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及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展开的。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许多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对称谓语进行研究。本文将以王寅的标记象似性理论为基础,对比探讨英汉称谓语标记性的异同以及文化因素对该异同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象似性的产生源于对语言形
学位
据一些专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人数将会超过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总人口数。然而,尽管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和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事实依旧是: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写作输出能力,不足以清楚地道地向他人传递思想和情感。写作是一种表达造出正确的句子并通过落于纸上的视觉媒介将其传输的行为,即,一种个人的、解决问题的复杂的递归性的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语言中最敏感的部分是它的词汇,词汇作为语言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反映新事物、新思想、新概念、新情况等等这些具有新含义、新用法的新词而言,出现在人们日常口语及其书面语中,用以确切表述相关含义,方便交流的词组,它们见证了人类交流语言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反映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娱乐等各个领
学位
随着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频繁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翻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翻译质量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对翻译质量的评估当然也就离不开翻译批评。然而,一直以来翻译批评研究却成为翻译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市场上出现了许多质量低劣的译品,译误层出,随处可见。对于暂时还没有很强的译文鉴赏能力但又致力于翻译事业的广大青年而言,加大对翻译批评的研究,对于促使好的翻译批评作品的
学位
色彩作为油画艺术的重要语言因素,从19世纪末的引入、模仿学习到20世纪以来本土化的发展,在以西方绘画为主要参照来表达中国本土生活情境和文化现实主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了东方艺术的魅力,这既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审美积淀,也是中国画家与西方艺术语汇碰撞与交融、吸收与转化的结果。基于此,本文以中西绘画色彩观的比较及其交汇背景作为论述起点,梳理中国油画色彩语言的演变与实践历程,
学位
在尼采看来,现代性时期人作为“主体”的地位被无限抬升,取代了旧时的神或上帝,这必将导致对“存在”的彻底“遗忘”,进而将西方文明推向虚无主义,也就是“最高价值的自行废黜”。20世纪初的欧洲正如尼采预言的那样,即上帝已死的虚无主义时代,只求物质财富,各国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但实质上精神萎顿、价值缺失,各帝国瓜分全球资源后那种充盈之力无处发泄,便将矛头指向内部,因而一战、二战相继爆发。而弗里达正是
“海派”金石大写意花鸟画对近现代画坛的影响毋庸置疑,是中国绘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特殊的金石意味,以千年岁月沉淀下的雄浑古拙的审美意趣,赋予了中国花鸟画新的生命力量,展现了民族传统艺术主动与时代语境相融合的过程。但“海派”画家人数众多、风格多元,整体的脉络研究梳理困难,容易产生偏颇观点。所以,本人就金石意味这条线索对风格多元的“海上画派”作简要梳理,重点探寻其技法特征、审美来源和精神内涵,从而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