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称谓语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身份、年龄、职业等。国内外对称谓语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其中大多数研究是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及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展开的。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许多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对称谓语进行研究。本文将以王寅的标记象似性理论为基础,对比探讨英汉称谓语标记性的异同以及文化因素对该异同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象似性的产生源于对语言形式与其所指的任意性关系的质疑,国内外学者对这两种观点的讨论历经了很长时间。尽管仍然有很多学者持语言任意性的观点,象似性的研究却越来越受到语言研究者的重视,并且展开了很多关于语言象似性应用的研究,其中最主要的有句法象似性研究、语篇象似性研究等。例如,沈家煊的《句法象似性问题》,陆丙甫的《语言符号理据面面观》,张敏的《认知语言学与名词短语》等等。近年来,对象似研究有突出贡献的是语言学家王寅。他将象似性分为七类: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话题象似性和结构象似性。王寅提出了语言形式与文化之间存在象似性的观点,认为语言形式之所以存在不同之处是受到文化的影响,并且这些不同点是文化表现的一种形式。他的“标记象似性”观点就是用来阐释社会文化与语言符号之间的象似性关系的。同时,他也应用象似性理论展开了一些研究,如:《从话题象似性角度谈英汉句型对比》,《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象似性》等等。标记性是语言中广泛存在的,在称谓语中尤其明显。根据标记象似性理论,有标记象似于额外意义,无标记象似可预测的信息。本文结合这一观点,广泛收集称谓语的语料,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英汉称谓语的标记性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将称谓语概括分为两大类: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其中亲属称谓的对比从血亲和姻亲两方面展开,社会称谓的对比从职称称谓和通称两方面展开。
通过研究发现,英汉亲属称谓语存在较大差异和共性。汉语的血亲称谓内外有别,父系无标记,为基本形式,而母系则有形式标记。英语的血亲称谓无明显标记,却在姻亲称谓上表现为形式标记,将由婚姻结合产生的亲属关系作为标记方面。汉语姻亲称谓一般无标记,却数量庞大,亲属关系比英语国家复杂的多。在社会称谓语的标记现象方面,英汉存在较大相似处。从职称称谓的词形及通称的使用上均可发现,男性称谓为基本形式,一般无标记,而女性称谓多数从男性称谓派生而来,为有标记项。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性别称谓的标记显示出女性的特殊地位,即由男性派生出来、附属与男性的社会地位。这种女性歧视在两种文化形态中已存在千年,是两种文化的共同点。而这个共同点在称谓语的形式及使用上均有所体现。因此,文化与语言形式之间存在着象似性,文化上的特殊体现为语言形式上的标记。这一研究结果证实了象似性在语言与文化关系上的阐释力。将这一研究结果应用于英语教学,提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适当联系本民族的思维模式及文化背景,以便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由于英汉称谓语存在着一定差异,为避免交际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应给予一定重视。
象似性的产生源于对语言形式与其所指的任意性关系的质疑,国内外学者对这两种观点的讨论历经了很长时间。尽管仍然有很多学者持语言任意性的观点,象似性的研究却越来越受到语言研究者的重视,并且展开了很多关于语言象似性应用的研究,其中最主要的有句法象似性研究、语篇象似性研究等。例如,沈家煊的《句法象似性问题》,陆丙甫的《语言符号理据面面观》,张敏的《认知语言学与名词短语》等等。近年来,对象似研究有突出贡献的是语言学家王寅。他将象似性分为七类: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话题象似性和结构象似性。王寅提出了语言形式与文化之间存在象似性的观点,认为语言形式之所以存在不同之处是受到文化的影响,并且这些不同点是文化表现的一种形式。他的“标记象似性”观点就是用来阐释社会文化与语言符号之间的象似性关系的。同时,他也应用象似性理论展开了一些研究,如:《从话题象似性角度谈英汉句型对比》,《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象似性》等等。标记性是语言中广泛存在的,在称谓语中尤其明显。根据标记象似性理论,有标记象似于额外意义,无标记象似可预测的信息。本文结合这一观点,广泛收集称谓语的语料,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英汉称谓语的标记性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将称谓语概括分为两大类: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其中亲属称谓的对比从血亲和姻亲两方面展开,社会称谓的对比从职称称谓和通称两方面展开。
通过研究发现,英汉亲属称谓语存在较大差异和共性。汉语的血亲称谓内外有别,父系无标记,为基本形式,而母系则有形式标记。英语的血亲称谓无明显标记,却在姻亲称谓上表现为形式标记,将由婚姻结合产生的亲属关系作为标记方面。汉语姻亲称谓一般无标记,却数量庞大,亲属关系比英语国家复杂的多。在社会称谓语的标记现象方面,英汉存在较大相似处。从职称称谓的词形及通称的使用上均可发现,男性称谓为基本形式,一般无标记,而女性称谓多数从男性称谓派生而来,为有标记项。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性别称谓的标记显示出女性的特殊地位,即由男性派生出来、附属与男性的社会地位。这种女性歧视在两种文化形态中已存在千年,是两种文化的共同点。而这个共同点在称谓语的形式及使用上均有所体现。因此,文化与语言形式之间存在着象似性,文化上的特殊体现为语言形式上的标记。这一研究结果证实了象似性在语言与文化关系上的阐释力。将这一研究结果应用于英语教学,提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适当联系本民族的思维模式及文化背景,以便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由于英汉称谓语存在着一定差异,为避免交际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应给予一定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