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至今是村镇银行迅速扩张的3年,数量上从之前的91家飙升至现在的1053家村镇银行,遍布全国各个省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所设村镇银行数量占到了全国总数量的70.17%。村镇银行单个的规模虽小,但从其激增的数量及广泛的分布情况上来看,已经使其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具有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力。然而,村镇银行数量上繁荣的另一面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必定是残酷的竞争甚至优胜劣汰下的被迫退出;再者,作为村镇银行这样的新型农村金融类型,立足于农村、围绕着农业、服务于农民,不得不直面的就是农业经济的弱质性特点,在从事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也伴随着这一特性带来的高风险,积极应对危机,取区域经济之长补农村金融之弱势,不仅仅是村镇银行自身的发展要求,更是银监会在维护村镇银行整个行业稳定向上发展需要关心的问题,村镇银行与基层农村金融市场息息相关,所以加强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避免农村经济区域性的动荡也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村镇银行的基本特征、发展现状和可能面临的风险问题;并把国外相似类型银行中风险管理机制较为成熟的美国社区银行作为经验借鉴,分析了其风险管理机制的结构、运作原理和关键优势;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村镇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构想。本文认为,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应局限于微观上村镇银行内部的风险管控与危机应对,而是应当从宏观角度出发,建立起一套缜密、全面、完备的村镇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与地方政府作为责任的关键主体,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全面的风险监测体系,并合作选择与实施风险管理方式;以及时高效、审慎严谨、风险最小化及合理淘汰为原则,采取整顿整改、托管接管、并购重组以及行政、破产清算等方式,对不同情况的村镇银行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与治理,引导村镇银行不断完善其风险内控系统,促进村镇银行的公平竞争,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的资源循环;与此同时,为使这套管理机制无后顾之忧的顺利运作,还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建立起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来作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