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的测量,对24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采用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的患者颌面部软、硬组织在矫治前和手术后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探讨颌面部软、硬组织的角度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的长期稳定性。为正畸术前术后的诊断设计、治疗和正颌手术精确的分析、预测以及设计术中合理的颌骨移动量或去除量从而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在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治疗的24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患者,开始矫治的年龄在19~25岁之间,平均年龄22.4±3.6岁,在矫治前(T0),手术后3个月(T1),手术后1年(T2),以及手术后3年(T3)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选择颌面部28个软、硬组织标志点,对它们所形成角度的变化分别进行比较,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后颌面部软、硬组织角度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的长期稳定性。结果:(1)手术后3个月与矫治前的软、硬组织角度变化的比较:16项硬组织测量角度中有显著性差异的有11项。除N-S-Ar角(鞍角)、N-S-Ba角(颅底角)、N-S-Go角、N-Ba--Pt-Gn(面轴角)以及Y轴角的变化很少,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外,其余11项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16个软组织角度测量项目中:上下唇角(A’UL-B’LL)角度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唇倾角(FH-B’LL)统计分析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14项则有显著性差异(P<0.01)。(2)手术后1年与手术后3个月软、硬组织角度变化的比较:16项硬组织测量角度均有很小程度的复发趋势,其中14项变化并无统计学意义。仅SNPo、U1-SN两项变化较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16项软组织角度测量项目中:下唇基角(S-N’-B’)、面型角(G-Sn-Pos)经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面凸角(Ns-Sn-Pos)、软组织面角(FH-SnPos)则有明显差异(P<0.05);Z角和UL也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11项虽有一定程度复发,但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手术后3年与手术后3个月软、硬组织测量角度变化的比较:16项硬组织测量角度中仅有U1-SN角变化明显,增大了4.15°,有显著差异P<0.05。而其它的各测量项目虽然有复发改变,但均无统计学上的意义,所以可以认为正颌手术3年后硬组织测量的角度是比较稳定的。16项软组织测量角度中:下唇基角(S-N’-B’)、面型角(G-Sn-Pos)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面凸角(Ns-Sn-Pos)、软组织面角(FH-SnPos)和全面凸角(Ns-Prn-Pos)有明显差异(P<0.05);Z角UL经检验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项目复发程度较小,统计分析未见明显差异(P>0.05)。(4)术后3年与术后1年软、硬组织角度的比较:术后3年与术后1年变化甚轻微,所有硬组织测量项目均无统计学意义;软组织角度测量项目中面型角(G-Sn-Pos)经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15项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5)术后1年、术后3年与矫治前软、硬组织角度的比较:术后1年、术后3年16项硬组织测量角度虽然均有不同程度的复发,但与术后3个月时情况相似,除了与颅底平面、前颅底平面相关测量角度外,均与矫治前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术后3年16个软组织角度测量项目中,仅有上唇倾角变化较为明显,其余15项结果与术后3个月的统计分析结果相同。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颌面部软组织侧貌外观改变明显。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硬组织测量角度在术后3个月到术后1年期间即术后正畸治疗阶段存在一定程度变化,但并未对手术效果产生本质影响;软组织测量项目复发程度较硬组织显著,与软组织颏前点(Pos)相关的测量角度均有较大的复发趋势,变化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软、硬组织的改建和功能的适应并不同步所致。术后1年至术后3年患者硬组织相对稳定。总体上看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比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