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通盆地为一多物源、近源快速堆积的古近系—新近系双断式断陷盆地,盆地内部及各断陷之间地层差异较大,以岩性为主要标志的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并不能满足地层研究乃至生产的需要。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以等时地层格架为基础的断陷盆地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案及技术标准。本次研究充分应用了前人研究成果,收集整理了前人关于伊通盆地研究论文82篇,专著5本,各年度科研报告12份,并充分收集了伊通盆地的钻测资料,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核心,以高精度基准面旋回识别为核心技术,对伊通盆地开展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总结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和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标准,建立全区层序地层格架。通过近三年的工作,完成了如下主要工作量:1、完成探井合成地震记录标定160口;2、完成岔路河-鹿乡断陷地震层序地层解释剖面18条,莫里青断陷地层层序地层解释剖面12条;3、完成30口井钻井层序地层解释;4、完成全区地层对比剖面图10张;5、完成全区层序及沉积相平面分布图36张。研究结果表明:(1)伊通盆地发育有4个一级层序、6个二级层序,12个三级层序,36个体系域;(2)研究区发育有“S”型前积反射地震相、楔状杂乱前积反射地震相、丘状杂乱-双向前积反射地震相、水道充填反射等4种典型地震相类型;(3)研究区共划分出下切谷(IVF)、低位扇(LSF)、低位楔(LSW)、高位前积体(HST)等层序结构单元。结合伊通盆地盆缘构造活动特征,建立了研究区缓坡带、多级断阶带、单断式陡坡带和挠曲坡折带四种盆缘背景类型及相应的层序结构模式。(4)根据可容纳空间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制作了本区基准面旋回变化曲线,发现二级旋回变化趋势总体与海相相似,但是最大洪泛时间比海相迟滞。(5)通过系统的层序地层研究,指出了7个隐蔽圈闭有利区带,为下一步的勘探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