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Bt毒素受体蛋白—氨肽酶N1基因克隆及其在昆虫细胞系的表达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lu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世界性重要农业害虫。Bt杀虫晶体蛋白(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s,ICP)因其对靶标昆虫的高度特异性和对人畜无害,使其相关基因成为目前应用广泛的基因。随着转Bt基因棉花种植面积的快速增长,转入的抗虫基因在棉花体内持续表达,使得棉铃虫在整个生长周期都受到Bt杀虫蛋白的高压选择,存在产生抗性的风险,因此,棉铃虫的抗性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对棉铃虫对Bt产生抗性的机制的研究,可以为棉铃虫的抗性治理提供理论指导,并为棉铃虫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本论文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了对Bt毒素敏感(96-S)和对其具有抗性(Bt-R)的棉铃虫五龄幼虫的中肠氨肽酶N1(Amionpeptidase N,APN1)基因的去信号肽片断,比较了它们的碱基和氨基酸的差异,并成功地将其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里进行表达。主要结果如下: 基因克隆与测定结果,鉴定认为棉铃虫APN1是氨肽酶N(APN)基因家族的1个成员,其cDNA序列具有2982个核苷酸,编码产生993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其C端有一段25个氨基酸组成的片段具有亲脂性和跨膜特性。 利用DNAMAN软件比对96-S和Bt-R品系的序列得知:抗性品系有3个碱基缺失,即36-38的ACA缺失,16个碱基发生突变,即579A→T,803C→T,854G→A,1250C→T,1460T→C,1486A→T,1497C→T,1647G→C,2135T→C,2231G→A,2586T→C,2597A→T,2615A→G,2703G→C,2831G→T,2859A→C,导致1个氨基酸缺失,即第45位的苏氨酸缺失,5个氨基酸发生突变,即194苏氨酸→丝氨酸,550缬氨酸→异亮氨酸,861异亮氨酸→苏氨酸,902丙氨酸→脯氨酸,954苏氨酸→脯氨酸。其中194苏氨酸→丝氨酸位于与Bt毒素Cry1Ac结合的活性区,与棉铃虫对Cry1Ac抗性存在潜在的密切关系。861异亮氨酸→苏氨酸,苏氨酸残基提供潜在的新磷酸化位点,用于翻译后修饰,此位点突变会破坏它邻近的半胱氨酸残基形成二硫键能力,打破受体的三级结构,可能导致抗性产生。 将APN1克隆入Bac-to-Bac表达系统中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HTb中多角体基因启动子的下游,筛选出重组质粒pFastBacHTb/APN1并转化大肠杆菌DH10Bac,在体内进行重组,经抗性和蓝白斑筛选,获得杆状病毒重组载体Bacmid/APN1。转染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Tn)细胞(Tn-5B1-4),获得含APN1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重组病毒感染Tn细胞后,得到表达的蛋白。SDS-PAGE分析和点杂交显示,目的基因得到了表达。这些结果将为分离、纯化受体蛋白,探索受体蛋白与Bt毒素的相互作用提供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抗性机制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内容有两项:其一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对景泰苜蓿种子田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基本查清了景泰苜蓿种子田节肢动物的种类及其组成。采用群落多样性分
摘要:新一輪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与目标的实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评价完善等方面,都要做很大的转变。这就要求体育量要打破旧观念束缚,解放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程要求。
1 观察生活,求本溯源rn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生活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
农药的大量使用,现已对全世界的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了重大的危害。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是我国最常用的农药品种之一,它们有一定的毒性和致癌性。因此,对它们在水果和蔬菜中的
摘要: 21世纪国 际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問题解决”。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和 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期刊
摘要:新課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需要转变观念,才能与时俱进,提高效率。
由大丽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向日葵黄萎病是一种严重的土传维管束病害,在我国各向日葵产区均普遍发生。目前,生产上存在防效差、防治难等问题,究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