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仿真的操纵面颤振模型设计、制造和试验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操纵面颤振在飞机颤振问题中是非常典型和复杂的。其中机翼-副翼颤振类型是其中经典的耦合类型,它一般是机翼弯曲模态、扭转模态和副翼偏转模态振型之间发生耦合而产生的,副翼的偏转刚度和质量平衡等要素均是影响机翼-副翼颤振特性的重要指标,偏转刚度变化或质心位置移动,都有可能导致飞机的颤振速度明显降低,从而影响到飞机的飞行性能。所以,操纵面的颤振特性研究是一项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科研课题。本文根据操纵面的颤振机理,探究机翼-副翼系统的颤振特性,以具有操纵面的梯形翼为研究对象,总结出一套基于仿真的操纵面颤振模型设计、制造和试验为一体的研究方法,对操纵面颤振的规律性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能量转化的原理,对机翼-副翼颤振现象进行定性分析,从简单的二元翼段的颤振方程出发,推导两自由度、三自由度的带副翼机翼的颤振运动方程,为本文后续的操纵面颤振模型的设计、仿真、模型制作和试验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介绍了一种操纵面颤振模型的设计方法,完成一种具有操纵面的梯形翼风洞颤振模型的设计,其中包括机翼的刚度模拟设计、外形模拟设计、机翼-副翼/襟翼连接机构设计和风洞试验防护装置设计。设计了一种可以方便调节副翼/襟翼偏转刚度,且颤振边界较低的梯形翼颤振模型。第三部分,根据所设计的操纵面颤振模型的实际结构,采用有限元方法完成其机构动力学建模,实现刚度和质量的参数化,随后进行结构动力学分析,最终形成此操纵面模型的设计方法。对实物模型进行地面动力学特性试验,对比分析试验和仿真数据,并反复修正参数化有限元模型,为后续颤振风洞试验结构分析的仿真基础。第四部分,进行本文操纵面结构有限元模型的颤振特性分析,并进行设计模型的颤振风洞试验,得到模型的颤振特性,将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阐明模型设计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有限元仿真、地面动力学特性试验及颤振风洞试验,可以发现操纵面颤振模型主要模态频率误差均在5%以内,且风洞试验的颤振特性测试结果也和数值仿真方法吻合较好,说明本文操纵面颤振模型设计流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本文可为用于操纵面颤振的风洞试验研究提供有效的设计方法,为复杂飞行器结构的颤振特性数值仿真和试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其他文献
碳纤维与树脂基体间热膨胀系数差异大和树脂强度低、脆性大的弱点,是造成航天复合材料低温燃料贮箱失效的一个主要原因,威胁航天器的安全。因而,急需为复合材料贮箱研发同时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低热膨胀系数的基体材料。考虑到氧化石墨烯(GO)具有高强度、低热膨胀系数和表面具有活性含氧基团等优点,本研究提出开发新型改性GO增强环氧树脂体系。在传统的GO-环氧树脂体系中,通常通过在GO表面接枝活性基团使其与环氧树
减少黏性摩擦阻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黏性摩擦阻力主要由壁面黏性切应力的分布决定,壁面黏性切应力也经常用来对湍流边界层内的参数进行无量纲化分析,而壁面黏性切应力测量难度较大。本文基于双层热膜技术发展了一系列的免标定壁面黏性切应力测量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首先本文通过理论推导认为双层热膜产生的焦耳热与来流角度余弦的三分之一次方应该呈正比,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利用两个互相正交放置的双层热膜传感
旋翼无人机凭借其高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鲁棒且高效的无人机目标感知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无人机执行任务的能力和效率。以震后救援场景为例,小型旋翼无人机可以通过狭窄通道检测与自主穿越,替代救援人员进入建筑物内部,并利用人体目标检测和姿态估计技术,感知受困人员并投放补给品,从而在灾后第一时间实施救援工作。针对上述研究背景,本文主要开展小型多旋翼无人机狭窄通道检测与自主
变弯度机翼是变体飞机的实现关键技术之一,机翼弯度的变化可以带来增加飞机操控性、缩短起降距离、改善升阻比、增加航程、减小能耗等优点。目前,在传统民航客机中使用襟翼、副翼达到改变机翼弯度的目的,但传统结构的变形不连续以及质量较大,所以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柔性结构的变弯度机翼后缘的结构设计方案并对其变形性能展开研究分析。本文针对柔性结构在变弯度机翼中的应用,基于实现变弯度机翼变形的目的,提出一种基于鱼骨柔性
多电飞机(More Electric Aircraft,MEA)已成为当今航空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多电飞机多采用高压270V直流电作为主电源,为大功率机电作动器(Electro-mechanical Actuator,EMA)提供动力。无刷直流电机(Brushless DC Motor,BLDCM)具有效率高、功率密度大、可靠性高等优点,成为多电飞机上襟翼、缝翼、副翼、全电刹车、舰载机机翼折叠、起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以及科研和商业需求的演变,大型航空航天结构的研发成为了航空航天领域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较大的外形尺寸为这些结构的动力学特性相关测试试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通过全尺寸试验来获得结构的动力学特性会受到试验成本和试验环境的制约。因此依据原始结构,建立满足一定动力学相似关系的缩比模型替代原始结构开展模型试验是现阶段能够采用的一种具备可操作性与可实现性的有效方法。而且在某些模型设计中,出于不同
螺栓连接结构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航空发动机转子试车及服役过程中,作用下螺栓连接结构的可靠性影响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位连接稳定性、转/静子服役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探究螺栓在复杂外部载荷下的松动机理对航空航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探究复合载荷下的螺栓连接结构松动规律为研究目的。首先,对螺栓头下端面、被连接件结合面及螺纹副接触面的在复合载荷下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复合载荷作用
高超声速飞行器在以高马赫数飞行时,由于气动加热现象,其表面温度通常可达3000K以上,为了保护内部仪器的安全,对其进行热防护非常重要。由于多孔介质具有轻质、隔热性能好等诸多优点,在热防护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常用于飞行器尖端作为烧蚀材料以及用作发动机主动冷却系统的隔热材料。由于多孔介质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以及随机性,为了更好地描述其传热性能,通常引入等效导热系数。现有方法在预测多孔介质等效导热系数时,
反分析与优化设计广泛存在于航空航天的各个领域,尤其在飞行器结构中复合材料的复杂力学性能评估以及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结构设计等工作。本文基于梯度优化算法对复合材料空间非均质力学参数辨识与进气道形状优化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内容如下:在非均质弹性力学问题中,基于边界单元法离散二维、三维数值模型,并结合径向积分法准确评估了空间非均质弹性力学的几何变形与位移场,相比于有限单元法与有限差分法等,径向积分边界
钛合金因其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等优异性能常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结构零件的制备。对于螺钉、榫结构等紧固类结构件,服役过程中产生微动磨损,进而导致疲劳断裂,严重影响了钛合金构件的安全性能。钛合金表面改性防护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激光冲击强化技术作为新兴的表面强化技术近些年已经用来提高钛合金的微动性能。前人研究报道主要关注激光冲击处理工艺(LSP)对疲劳性能影响,但对接触区域摩擦磨损鲜有报道,微动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