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优劣区类型划分及旅游非优区开发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qq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非优区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由于受到区域经济背景、区位条件、旅游资源禀赋、区域文化与旅游认识、客源市场等因素的制约,旅游业发展比较落后,而导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较低,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到很大促进作用的地区。在中国,旅游非优区是广泛存在的,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旅游开发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1章-第3章属理论探讨,从旅游优越区和旅游非优区形成的影响因素出发,以甘肃省与中国其他30个省(市、区)作参照对比,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其定位为旅游资源禀赋较好,但区位条件差、旅游开发的经济基础薄弱、游客的认知度偏低,客源市场占有率较低的旅游非优区类型,找出了其成为旅游非优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甘肃省在旅游开发中必须选择以旅游资源为主要驱动力,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通过集中有限的资金和争取国家扶持资金加强区内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通过旅游形象整合设计,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增强人们的旅游认知度、逐步拓展客源市场。并通过判别分析方法,将我国的31个省(市、区)划分为绝对优越区,相对优越区、相对非优区和绝对非优区四种基本类型。甘肃省属于绝对非优区,这为以甘肃省为例旅游非优区实证开发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4章-第5章属实证研究,进一步结合甘肃的实际情况,通过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尝试探讨适合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开发战略和开发模式。适合甘肃省旅游非优区特点的开发战略有:旅游精品战略、政府主导开发战略、PPT战略、旅游产品创新战略;旅游开发模式有:区域联动开发模式、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旅游圈层开发模式、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相互促进的开发模式。 本文以甘肃省作为进行旅游非优区旅游开发研究的典型实例,通过对甘肃省旅游非优区其基本特征的全面分析研究,总结此类地区的共性与特殊性,探索其旅游开发的一般原则和道路,以及旅游开发应该选择的开发战略和开发模式,以期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所贡献,也希望能为其它旅游非优区的开发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通视性分析又称覆盖分析或视域分析。目前,已经在军事、通信、房地产、地面广播电视信号传播、无线电寻呼传播、无线网络等众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随着民用航空业的飞速发展,
古镇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集中缩影,承担着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等社会功能。保护和发展是当前古镇的两大主题,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古镇以其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和浓郁的原乡风情,吸引
在我国快速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城市的发展也随之暴露出一些问题:城市体系结构不合理、城市竞争力不强、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低等,极大的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因此需要对城市-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交通运输已经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证了社会经济及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转,但同时也引发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一系
黄土-古土壤-风成砂序列是第四纪以来地表特定气候条件和沉积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土壤发生的实质是各种元素的迁移和组合,因此,黄土-古土壤-古风成砂序列中化学元素含量特
和田河流域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地势南高北低,上游为高山区,中部为低山丘陵区,绿洲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的中、下部,并延伸至塔里木盆地。冬季气候干燥寒冷,夏季高温少雨。该流
在近代中国千年之变的背景基础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推进,中国社会经历了两次嬗变震荡过程,社会经济文化观念处于急剧的转型之中。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