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研究孔孟荀思想体系中的礼学内容,旨在探讨先秦儒家哲学中礼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和发展轨迹,揭示礼在政治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与意义。孔孟荀所倡导的礼有两大功能:一者,礼以定分。礼通过使用大小、多寡、华素、高卑、繁简不等之礼物威仪,规范并巩固着尊卑贵贱、长幼亲疏的社会秩序。二者,礼以行义。礼通过一定礼物器用、揖让周旋等礼文仪式表达世人内心诸如仁爱、忠信、慈惠、孝悌、恭敬、辞让等符合道义人心的道德情感。礼不仅可以培养世人的等级观念,也能够教化世人形成道德自制之习惯。因此,礼就具有了修身、治国两方面之意义。在修身方面,孔孟荀继承了传统以礼修身的观念。“克己复礼”、“立于礼”、“约之以礼”等说法在《论语》中反复出现,孔子之礼教正是期望后生弟子自觉克制一己之私欲,复归各自之宗法名位,并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等礼义品格完全融化为人的第二天性,在实际践履中,不仅言默动静、揖让进退无不尊卑合宜,同时亦必在行礼过程中饱含真情实感。孟子主张人性善,以为礼乃人与生俱来的“不忍人之心”的其中一端。故孟子要求后人自觉存养并扩充此本有之礼性,并积极以仁德、礼义自修,使自己“非礼无行”、“动容周旋中礼”。荀子则认为人之本性好利多欲,若顺乎人之性情,势必导致争夺与混乱,故圣王制定礼义法度来“矫饰”、“扰化”人之本性而引导他们化于仁义道德。礼义是世人自修的唯一内容,而世人为学当尊师隆礼、精谨专一、不断积累并注重客观环境影响,且学必至乎圣人全尽之境而后可。以礼义劝善外,荀子又引法入礼,提出以刑罚禁非来补充、完善孔门礼教。在治国方面,孔孟荀无不强调以礼维持社会秩序,并以为国君当以身作则行礼,率领臣民同归于礼义之道,从而平治天下。身处春秋晚期“礼崩乐坏”之年代,孔子以恢复周礼为志,对当时种种僭礼行为作了强烈的批判与指责,并提倡“正名”论,期盼世人能够自觉维护宗周礼制秩序。孟子重视君亲秩序的维持,终生以屏息杨墨无父无君之道为忐,并以君亲伦理为评判世人之标准。然孟子所务者乃以仁政、王道解救民之倒悬,总体上对以礼治国并不十分重视。身处战国末期、秦统一六国之势呼之欲出之际,荀子以礼为其思想核心,以为社会秩序当建立在“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的基础上,而此秩序的建立有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必要与意义。在具体的治国方略中,荀子特别强调构建国家礼制秩序及以礼隆君之重要性,主张统治者须将礼作为协调政治、安定社会、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的总原则,并将礼提升到了“国无礼则不正”、“治之始”、“治辨之极”的高度。经过孔孟荀三代思想家的共同努力,先秦儒家的礼学思想已经发展成一套较完整的以礼修身、以礼治国的思想体系,它对中国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