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相同的信息刺激下,不同心理的受众会做出不同的认知反应。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并不能被视为是对外部刺激的纯粹的被动反应,主体的选择、加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主体的认知结构。本文即将在这一定论的基础上,试将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移植到大众传播领域内,分析在媒介信息的影响下,受众认知结构的形成、特性及对媒介传播的反作用,希冀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传播现象及传播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审视。一、现代受众认知结构的建构认知结构是在主体社会化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它受到宏观微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大众媒介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不可抗拒的。现代受众的认知结构是在大众传媒所展示的“媒介现实”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大众传媒为受众提供认知三成分个体认知结构的三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均来源于受众通过媒介获得的对于社会真实的虚拟性认识。在“媒介世界”中,认知三成分相互激活,形成受众的基本认知场。主体所具有的知识和信息以图式形式存在于主体的信息库中,通过“假设——考验”的过程与新信息进行匹配。随着大众媒介提供的新信息的增加,信息库中储备的图式对应会愈加丰富,主体的认知能力也随之增强。(二)大众媒介促进受众记忆库的形成受众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知识和经验贮存在记忆库中,受众记忆库的形成同样有赖于大众媒介的促进。记忆库容量有限,而且记忆受到噪音和遗忘作用的干扰,因此信息被保留的时间和数量都是有限的。心理学家米勒提出了“组块”的概念,以增加每一单位所包含的信息。当今大众媒介利用受众记忆认知的这一特性,将相关信息整合成组块,在相同传播时间内增大信息含量,丰富拓展受众记忆库中的知识储备。大众媒介还利用深度报道的传播手段,使新闻信息具有解释性、预测性,调动受众“相关联想”,使所传内容与受众原有认知图式大面积叠加,以此促进受众记忆库的快速形成。 <WP=38>(三)媒介信息激活认知图式受众记忆库中所有认知图式根据概念间的联系构成一定规模的认知结构网络,当面对新出现的信息时,媒介通过提供相应背景、解释性内容等方式激活链接,将媒介信息“同化”纳入主体已有的认知图式的系列中。当在受众记忆库中没有与新信息相关的图式时,媒介就要提供适当的信息量,靠改变旧有的认知图式来容纳新的刺激,以达到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新的稳定和平衡状态,即“协调”的过程。通过“同化”和“协调”过程的不断进行,受众认知结构逐步扩大和完善。二、现代受众媒介认知的特性现代受众认知结构是在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中建构、发展和完善的,因此也势必呈现出与这一时代相吻合的特征。加以总结和概括,即多侧面、多人格的多重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主动性与依赖性相交错受众认知的主动性指受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客观信息条件下受众主体地位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受众是媒介信息的解读者;受众是媒介传播的参与者。受众认知的依赖性主要是指受众认知来源和认知范围的局限性,因为构成受众认知来源的信息最终无法逾越大众媒介所建构的“媒介现实”。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失真的信息报道使受众产生焦虑惶恐与价值观上的混乱,为了寻找印证与归属感,逐渐脱离传统群体的现代受众只得更深地依赖大众传媒。(二)个性化与同质化并存受众认知的个性化特征源于记忆库的形成过程,因为被复述以保存进更高一级记忆阶段的部分信息是由受众自主选择的。因此,个体迥异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经验使不同受众对同一信息进行不同的思维加工,由此产生个性化的理解。同质化则是相对构成社会集合体的受众群而言,他们由于身处共同的媒介大环境,具有共同的时代背景,因而认知也具有意识形态意义上的本质的趋同性。可以说,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没有质的区别,而只有欣赏习惯的差异。(三)稳定性与更替性同在 <WP=39>受众认知的稳定性是相对储存于主体长时记忆中的原型而言,它们受主体的集体潜意识的影响而稳定存在。在传播中表现为:对一些涉及文化传统、民族种族习俗的信息,受众的态度很难发生改变。更替性则是相对停留在意识范围内的部分常用的和新接受的信息而言,在源源不断的新信息的冲击下,这部分信息也每时每刻进行更新。在传播中表现为受众对媒体的期待和兴趣的频繁转变。而且,现代受众“浏览式”记忆方式也决定了受众认知的更替性特点。三、受众认知对媒介传播的反作用受众作为能动的主体反作用于大众传媒,进而作用于社会,引起社会的良性变化。这是传播的终极效果,也是我们研究这一论题的最终目的。(一)受众对信息的选择促进媒介传播的改进随着受众参与传播的感觉通道的增多和认知主动性的增强,受众认知速度和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相应也对媒体寄予了更多更高的期待。现代受众不但保持着对信息的求知心理,而且渗入主体的思考,期望对媒介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消化。在外界信息刺激频度和种类激增的情况下,受众头脑中的信息组合也日益丰富。因此,传媒的发展总是不能满足受众的期待,传受双方永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