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扩展与不断深入,科学技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以及综合国力等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在不断的扩大与深入。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科教兴国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经验,依据我国国情,在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这些都证明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正确性与有效性。本文尝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演变过程以及科教兴国战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系统研究。第一部分,科教兴国战略形成的背景。为迎接新技术革命与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科教兴国战略,如通过发展科技与教育全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通过加大教育科研投入大力扶持知识产业、通过创建高科技工业“园区”实现科研与生产的“联姻”、通过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促进高科技产业化、通过鼓励企业参与科研创新实现科研与企业的“双赢”等措施。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站在国家安全、民族富强的战略高度,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依据国情,寻找基点,准确定位,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所依赖的科学技术与教育,坚定不移地选择科教兴国之路。第二部分,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不同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各有特色而又相互联系的关于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的观点与理论,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教育是基础”,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教育是立国之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等。这些观点与理论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酝酿、确立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科教兴国战略的成就与不足。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科学技术在工农业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经济功能大为增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进展突出,基础性研究发展迅速,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教育在体制改革、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飞速发展,其优先发展的地位得到切实体现。同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也存在着一些障碍,如科技与教育的竞争力低、科学技术产出少、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偏低、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功能体现不充分、科技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教育落后等方面的问题。第四部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在21世纪中叶实现我国的现代化目标,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如通过科技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树立科学人才观加强科技队伍建设、藉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加速农村科技教育发展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