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道德判断“情与理”的争论由来已久,从哲学领域的功利主义与道义主义的辩争到心理学领域对认知推理和情绪直觉的论争。然而,我们认为,道德判断既是对行为结果的判断,也是对所谓“道德价值”的判断。因此,无论道德判断是认知性质的还是情感性质的,我们都不能否认其是一种具有动机性质的判断这一事实。作为动机理论领域中的新兴理论,调节定向理论超越了经典的“趋利避害”动机原则,从个体需要的满足、个体期望的目标类型以及个体追求目标达成的方式等方面入手,为道德判断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然而,基于调节定向理论的道德判断研究目前还较少,较不成熟。此外,现有研究发现,个体的道德判断受到个体所感知到的与事件心理距离远近的影响。“心理距离”这一概念源于近20年发展最为迅速的社会表征理论——解释水平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表征受到个体所感知到的与事件的心理距离的影响,人们倾向于用抽象的、总体的特征来表征远心理距离上的事件,而倾向于用具体的、局部的特征来表征近心理距离上的事件,个体对事件的表征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个体会依据抽象的道德原则对远心理距离上的不道德事件进行道德判断,因而会更严苛;而对近心理距离上的不道德事件则会更多考量情境因素,因此道德判断会更温和。尽管关于心理距离与道德判断的研究已有很多,可是现有的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稳定,很多研究结果之间存在矛盾,且目前并未有学者同时考查动机与认知表征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基于道德判断本身的复杂性,本文尝试在调节定向理论和解释水平理论框架下,考查动机和认知表征对“作为型(做坏事)”和“不作为型(不做好事)”两种不同类型的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判断的共同影响。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调节定向影响个体对两种不同类型的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判断。具言之,相比不作为型不道德行为,以促进定向为导向的被试更不能容忍作为型不道德行为,对此类行为的道德判断更严苛;而以预防定向为导向的被试对两种类型的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判断无差异。(2)个体对两种不同类型的不道德行为的认知表征具有显著差异。具言之,个体倾向于对作为型不道德行为做高水平解释的表征,而对不作为型不道德行为做低水平解释的表征。(3)时间距离对两种不同类型的不道德行为的认知表征无影响效应,也对两种不同类型的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判断无影响效应。(4)社会距离对两种不同类型的不道德行为的认知表征无影响效应,但对两种不同类型的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判断有差异。具言之,相比发生在好朋友和陌生人身上的作为型不道德行为,当此类不道德行为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个体更不能容忍,道德判断会更严苛;而个体对发生在不同社会距离条件下的不作为型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判断无显著差异。(5)个体在道德判断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忽略偏差”效应。具言之,无论个体的主导调节定向是什么,个体均表现出了无法容忍作为型不道德行为的倾向,对该类不道德行为的容忍度更低,道德判断更严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