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人生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东方灿烂的文化遗产,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伦理道德观念里最核心的部分。中国传统孝道一直是历史学、文献学、伦理学、哲学研究的课题。到20世纪70年代,关于孝道经验性的研究开始出现,这说明对孝道的研究有了新的角度,即从行为科学,特别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开始对孝道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也很快,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但是,目前的研究对象多集中在青少年这一群体,对成人及儿童的研究尚少;对孝道的社会态度与行为进行探讨时,比较偏重孝道的静态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对具体的孝道行为的研究则比较少;以往研究主要探讨孝道理论层次的应然问题,忽略了孝道生活层次上的实然问题;以往主要是实证研究,而且大多数实证研究也是尝试性的,探讨的内涵既缺乏深度,也漫无系统,对孝道的质性研究相对贫乏。当前研究的另一个缺点是依赖调查数据,问卷互相之间的相关可能原于它们概念上的相似性,这降低了结果的预测力量。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态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按照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各部分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第一部分为定量研究。目的在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态度。计划通过修订的传统孝道态度问卷对近600名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传统孝道态度进行研究。问卷包括测查内容完全相同的两个版本,分别测查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态度以及大学生报告的父母对于传统孝道的态度。探讨的具体问题包括:传统孝道态度各个方面的相关;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不同方面的态度的差异;不同性别、年级、以及城乡、父母不同职业、父母不等受教育程度、独生-非独生子女之间对传统孝道态度的差异;婚姻及有无子女对传统孝道态度的影响;对传统孝道态度的代际差异。以传统孝道作为基准点有一明显而重要的有利之处,即可同时探讨孝道内涵的变迁与持续,从而可知哪些内涵已经改变,哪些内涵仍然保留。当然,这样的研究策略也有不利之处,那就是难以探讨当代大学生孝道态度中的新加成分或内涵。这正是第二部分所探讨的问题之一。第二部分为定性研究,包括访谈研究和利用换位研究法进行的个案研究。目的在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对孝的本质及其时代价值的理解;传统孝道的适宜性及新孝道的内涵;影响孝道态度的因素有哪些?最后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大学生普遍认为,在现代社会依然有提倡孝道的必要性。2、大学生对父母尽孝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爱父母,真爱所致,感激他们的养育之恩,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已经超出了传统孝道基于的“回报”、“报答”。3、除“荣亲留后”维度外,传统孝道态度的各个方面两两显著相关,六个方面和总传统孝道观相关显著。大学生在传统孝道六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随侍奉养”、“敬爱双亲”、“遵从礼俗”、“继承志业”、“抑己顺亲”、“荣亲留后”。大学生对随侍奉养、敬爱双亲赞同程度最高;其次是遵从礼俗、继承志业;对抑己顺亲、荣亲留后的赞同程度最低。4、当代大学生对孝的理解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自律性、互益性、及时性。对传统孝道既有继承,又有超越,同时又体现出时代特色。他们认为应该给父母物质上的支持,但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给父母安慰,让父母高兴,感到幸福。5、性别、独生与否、城乡对大学生孝道态度的影响不大。年级、专业、父母亲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婚姻及有无子女以及代际关系对大学生孝道态度的影响较大。由于一些客观或主观的原因,大学生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6、个案研究中换位研究方法的运用是合理的,研究者身份的处理也是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