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反复发作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肠炎。其病程呈现出发作-缓解-复发的交替过程。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目前尚无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内镜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作出诊断。在治疗上因其病因尚不明确,故治疗缺乏特异性,目前西医以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治疗为主,其中又以氨基水杨酸类为一线用药,该类药物治疗UC需长期服用,这大大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长期用药亦会出现更多的副作用,对肝肾造成负担。目前UC在治疗上仍追求临床缓解,但是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临床症状的改善能够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及减少疾病潜在的并发症和手术的风险。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黏膜愈合可以减少并发症、降低手术率、降低住院率、和提高生活质量,特别是组织病理学上的改善。本研究着眼于UC患者黏膜组织病理学的改变。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泄泻”、“久痢”、“休息痢”、“肠风”、“肠癖”等范畴。中医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开展各种治疗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口服中药、药物灌肠、针灸、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等方法,均有取得了不俗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基于本病发病的病因病机分析,认为大肠湿热证型的UC患者,湿邪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者中药的角色,并根据“风能胜湿”理论,采用祛风胜湿法治疗,观察其对UC患者肠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影响。目的: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方法,观察祛风胜湿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大肠湿热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每天口服中药祛风胜湿颗粒,每日1剂,早晚分服)和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1.5g/天,分3次口服),每组30例,疗程均为4周。治疗结束后予复查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疗效评价。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中医症候表现、内镜下表现及组织病理学肠黏膜Geboes指数。治疗结束后,57例受试者病例资料完成,符合方案集,3例病例脱落。数据处理时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符合方案集的57例病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士s),正态分布者,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应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治疗组患者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在22-73岁之间;对照组患者27例,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在25-74岁之间性。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中医症候积分、内镜分级、组织病理学肠黏膜Geboes指数评价指数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4周后:(1)腹泻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总有效率64.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4<0.05);(2)脓血便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89.7%,对照组总有效率55.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0.05);(3)腹痛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61.9%,对照组总有效率61.1%,对照组与治疗组疗效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814>0.05);(4)主要症状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6<0.05);(5)中医症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0.05)。(6)内镜下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内镜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内镜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治疗组和对照组内镜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病理组织学肠黏膜Geboes指数: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Geboes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Geboes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治疗组和对照组Geboes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病理组织学肠黏膜Geboes指数分级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肠黏膜Geboes指数分级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对照组Geboes指数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治疗组和对照组Geboes指数分级评分差异中除结构改变、嗜酸粒细胞及糜烂和溃疡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风胜湿颗粒和美沙拉秦对大肠湿热型UC患者的疗效确切,均可改善患者腹泻、脓血便、腹痛等方面的临床症状,但在腹痛改善方面两者效果相当,同时可促进黏膜的修复和减少黏膜的炎症细胞浸润(减轻嗜酸粒细胞浸润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但祛风胜湿颗粒治疗效果更佳,且副作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