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近年来制造业产值位列全球第一,在2018年更是达到了30.5万亿元。是制造业第一大国。然而制造业产值的不断增加,并不意味着我国就处于制造业的高位,我国制造业与美国、德国、日本相比,仍处于低附加值、科技含量低、高污染阶段,如此庞大的产值背后带来的污染也值得关注。并且,我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中间品巨大的加工贸易量便是一大原因,而如此大规模的中间品的进出所带来的污染流动不容小视。但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地区与地区间存在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要素禀赋以及多年来政策的侧重点差异造就了区域间产业结构大相径庭。已有的文献主要聚焦于我国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贸易带来的污染流动问题,而聚焦于污染来源巨大的制造业,将贸易细分中间品贸易,并将地域细分为一国各个区域,在此基础上再和环境流动结合的研究极少。由此,本文提出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从贸易的流动探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流动。并考虑到地区差异,将中国分区域,并针对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时带来的环境效应变化进行区域对比分析,并根据区域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基于该背景,本文聚焦于中国制造业,将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IRIOT)嵌入全球投入产出表(WIOT),在充分考虑区域制造业进出口份额及我国制造业进出口系数不变的基础上,对输出的次区域制造业嵌入表(IRIOT-WIOT)进行了充分估计及调整。在此基础上,将二氧化碳排放量、PM2.5与次区域制造业嵌入表相关联,进一步测算了中国次区域制造业参与GVC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及PM2.5变化量。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测算了2002年、2007年、2012年中国次区域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即GVC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制造业竞争力与环境排放量的相关性以及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对排放量的影响。进而,在各区域产业结构与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差异化减排措施及可能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内容框架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目的、相关文献综述、行文结构逻辑以及相关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从数据到结果,具体介绍了针对制造业,将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拓展并嵌入全球投入产出表的过程及方法,并将其延伸至含有环境流动因素的区域-全球投入产出表;第三章,在此基础上,根据有关环境的次区域制造业投入产出表,结合增加值分解所探究的出口结构探究各区域环境变化趋势,进行环境效益再检验。紧接着第四章测度了我国八大区域的制造业增加值的分解过程,在此分解基础上,衡量了各区域制造业的GVC指数,衡量各区域制造业竞争力。并进一步探究了全球竞争力与环境排放的关系。紧接着;第五章探究导致我国各区域产生该变化的产业结构及政策原因,结合第四章提出差异化减排措施;最后,根据以上内容做出总结,并给出一定的政策调整空间,归于第六章。通过分析,本文发现:(1)东部沿海区域和南部沿海区域二者增加值出口总额占到总出口增加值的一半,中间品增加值出口占比相较于最终产品增加值出口占比较高。整体来看,我国各区域这期间一直处于价值链下游。但是不论是中间品的增加值还是最终产品的增加值分布愈发均匀,区域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2)从GVC地位指数来看,2002年和2007年在我国八大区域中,京津区域、南部沿海区域、东部沿海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最低。而在2012年中,东部沿海区域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上升,位于我国制造业地位第二,说明东部沿海地区增加值结构向上游改革。(3)在2002年至2012年期间,我国区域整体对外开放程度产生剧烈波动,开放度由强转弱再转强。(4)在2002年至2007年间,除东北区域向区域外转移了极少的二氧化碳量以外,其余区域均成为了其他区域及国家二氧化碳的“污染天堂”。而在2007年至2012年间,沿海区域其中包括东部、北部、南部区域以及西北区域对外实现了污染转移,尤其是东部沿海区域,向外转移占比接近50%。(5)我国制造业对于PM2.5而言,总体上实现了污染转移。其中东部沿海区域和南部沿海区域对外输出PM2.5总量分列第一第二,并且对外输出增幅维持高速。对于东北区域来说,可以继续着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重振东北工业“排头兵”的政策引导,该政策使制造业地位的不断降低的东北区域出现了转折,截止至2008年金融危机前,该战略仍发挥着作用。东北区域制造业竞争力在八大区域中较强,建议继续发展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制造业;而京津区域在撤出重污染制造业的同时重新布局,该区域的二氧化碳仍维持着输入的态势,因此,京津区域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值大但污染不可避免也较大的制造业,让这部分产值支撑轻污染、高精尖的制造业转型。该区域可以嵌入东北区域,借助地域优势,革新学习制造业技术,将主要排放产业源,逐步转移至东北区域,自身转而发展电子通信等设备制造业;对于沿海区域后续产业政策应在维持产业升级的情况下,应减少排放大、地位低的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向内陆区域输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使其摆脱要素陷阱,实现产业转型;而中部区域在跟随沿海区域发展的同时,化学工业及金属冶炼制造业的发展缺乏产业政策、地域优势,污染排放量大的同时竞争力却无法提高。中部区域或可借鉴西南、西北等区域,发展食品及烟草制造业,逐步探求工业技术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