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目的:探讨广州市、中山市、江门市这三个珠江三角洲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并试图通过此研究探索居民健康的综合指标体系,采取期望寿命、伤残调整期望寿命、伤残指数、伤残调整期望面积等综合指标比较各地区居民的健康,为珠江三角洲居民健康状况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对象为2003年9月20号至10月20号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对象,是在全国范围内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抽中的样本住户的常住人口。经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在对调查户进行摸底调查,获得样本数据。采用其中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数据。
调查内容与评价指标: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家庭成员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家庭经济健康状况,居住条件,家庭成员的医疗保障情况,调查前半年内慢性病患病情况等内容。健康指标主要采用伤残调整健康期望寿命、伤残指数、伤残调整期望面积等指标。
统计方法:首先,采用数据模拟的方法来探讨伤残调整期望寿命,伤残指数,伤残调整期望面积等指标的基本性质;其次,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探讨广州市、中山市、江门市三个地区居民健康的差异。在不同的环节中,主要涉及以下方法:Sullivan法和增减寿命表法、文献综述法、专家咨询方法、TOPSIS综合评价法。
研究结果:通过统计模拟发现,期望寿命指标只受到死亡率的影响,对低年龄组的死亡率的变化比较敏感。伤残调整期望寿命指标则受到死亡率、患病率和伤残严重程度三个方面的影响,各年龄组伤残调整期望寿命都小于期望寿命。伤残调整期望寿命虽然综合了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两方面的信息,但是仍然偏向于体现生命时间的长短,不是很完善。伤残指数反映的是非致死性疾病在各年龄组的危害程度,有利于重点人群的健康保护。一般而言,健康输出百分比与伤残调整期望寿命成正相关,伤残指数与伤残调整健康期望寿命呈负相关。通过描绘伤残调整期望寿命与健康比重的散点图,获得伤残调整期望面积指标,并用以综合评价人群健康状况。伤残调整期望面积与人群健康状况成正相关,伤残调整期望面积越大,人群健康状况越好。
对多个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就业率,第三产业构成比,固定资产投入,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医生人数,货运量等指标)采用因子分析,计算各地区的因子得分。广州市经济水平的因子得分为0.92,中山市-0.08,江门市-0.32,广州市的经济水平处于前列,与深圳等地区同属于第一梯队;中山市与江门市的经济处于第二、三梯队,但是两者在经济方面的差别不明显。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经济发展比较高的广州市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也比较高,可获得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相对较多,居民的生活方式更趋向于西方化。广州市居民的期望寿命达到了77.11岁,高于中山市和江门市居民,而伤残调整期望寿命则低于中山市和江门市居民;伤残指数,健康输出百分比,伤残调整期望面积等指标也说明广州市居民的综合健康并不好。建立健康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也提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居民的综合健康状况并不一致。
研究结论:伤残调整期望寿命指标综合了生存时间和生命质量两方面的信息,虽然可以用来反映居民健康状况,但是侧重于反映生存时间的长短,无法反映各个年龄组非致死性疾病的危害程度,不是很完善。伤残指数可以弥补伤残调整期望寿命的不足之处,用于反映生命质量的好坏。伤残调整面积也是一个综合了生存时间和生命质量的指标,但是减少了对死亡率的依赖,可比较全面的体现一个人群总体健康状况,为不同地区人群之间的比较提供依据。多个指标的联合评价,结果将更加可靠。
经济发展为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但是并不是经济的发展一定会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它的表现是不一致的,要把经济上的成就转化为健康领域的提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就应该注意它的健康效应,在延长生命时间的同时注重生命质量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