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首先建立从城市的角度研究住区的视角,以“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对西方住区发展历程以及住区相关理论的梳理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其发展脉络和研究成果,为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借鉴。 论文针对我国住区发展现状,论文剖析了“居住小区”模式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组织、城市形态方面的影响,进而通过量化研究方法的运用,定量地提出住区的构成模式、人口规模、路网密度、居住街坊尺度等的参考数值。进而,以这些量化数据为依据,提出中国城市“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型,并将“4公顷用地规模、1500-2000人口规模”作为住区中居住街坊的基本尺度。 针对“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型在现实中的运用和操作,笔者进而对我国住区建设方法、土地供给方式、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操作管理方法、以及现行的交通规范和居住区规范提出质疑,并依据国外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城市住区的调研结果提出合理建议。最后运用唐山凤凰新城从设计到实施全过程的实证性研究,通过模拟开发设计、对项目实施后的调查与后期评估,验证论文提出的住区模式的合理性与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型在中国城市中应用提供佐证。 论文的最后以天津为例具体地证实和分析,并将针对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建设所提出的对策以及“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运用到天津的具体实践中。同时通过天津居住空间发展的历程、存在的问题、出现的新的现象等方面的论述,证实论文对中国大城市相对概括的分析和论证,并针对“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天津项目的后期评估,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