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教师教育研究中存在着过于注重方法而忽视内容的问题,基于此,舒尔曼创造性地提出PCK。对于即将走向讲台的职前教师来说,PCK的获得与发展极为重要,而教育实习是职前教师获得与发展PCK的重要契机。那么,教育实习期间实习生的PCK是否有发展?有怎样的发展?影响实习生PCK发展的因素又有哪些? 本文以两位实习生为个案展开研究,对他们在实习初期、中期、后期分别进行多次课堂观察,并要求其在授课前后填写教学内容表征(CoRe)表格。每次课堂观察后进行一次半结构式访谈,并及时收集实习生的教学设计文本、实习日记、教学反思报告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从中发现实习生PCK发展的特点及轨迹。 研究结果表明:1.实习期间实习生的PCK有所发展,但发展停留在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PCK主要是量的积累,深层次生发转化的较少,大多是简单模仿套用。另一方面实习生获得的PCK较零散、结构性差。2.实习期间实习生PCK三个维度下的知识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关教学表征与策略的知识发展最快,有关内容的知识发展最慢。3.实习生PCK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以模仿套用为主要发展方式,主要是量的积累;PCK的发展紧紧围绕着特定内容;PCK三个维度下知识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实习期间实习生PCK发展的影响因素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指导教师、自身反思、同伴交流。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从高师院校课程设置、师资引进、实习指导教师的遴选与评价以及实习生自身等方面提出了反思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