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特征及其对侵袭性的预测价值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f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SPNP)是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大约10%-20%的SPNP具有侵袭性,术前CT检查是首选的诊断方法,然而当肿瘤发生于男性患者或年龄较大时,影像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为胰腺其它肿瘤,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对于具有侵袭性的肿瘤,如果不完整切除,容易复发或转移,因此术前明确肿瘤的性质,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SPNP的CT影像学特点,重点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的CT表现,提高临床的诊断率,并基于病理诊断的金标准,分析侵袭性及非侵袭性SPNP的CT表现,探讨术前CT征象对肿瘤侵袭性的预测价值,希望对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提供帮助。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外科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NP患者55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平扫+增强)检查。记录患者一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术前诊断和CT影像学表现,CT表现包括肿瘤位置、大小、形状、质地、边界、包膜、出血、钙化、胰胆管扩张、胰腺萎缩、肿瘤实性成分的(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CT值及各期的强化程度。所有结果由两位经验丰富的腹部放射科医师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若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若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55例SPNP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男8例(14.5%),女47例(85.5%)。男性、女性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34.25±15.43)岁和(29.09±13.37)岁,8例男性患者中,年龄≥40岁者5例(62.5%),而47例女性患者中,年龄≥40岁者10例(2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男性、女性患者肿瘤平均最大径分别为(5.38±2.62)cm和(7.14±3.2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年龄更大,肿瘤成分多以实性为主(75%),钙化多见(87.5%),与女性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8,0.037),男性与女性患者在临床表现、术前诊断、肿瘤的位置、最大径、形状、边界、包膜、出血、胰胆管扩张、胰腺萎缩、平扫+三期增强的CT值及各期强化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年龄<40岁SPNP患者相比,年龄≥40岁的患者男性多见(33.3%vs7.5%),术前更容易误诊(诊断率40%vs77.5%),平均最大径较小(7.61cmvs5.09cm)、容易出现钙化(80%vs35%),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21、0.006、0.003),两组患者在临床表现、肿瘤的位置、形状、边界、包膜、出血、质地、胰胆管扩张、胰腺萎缩、平扫+三期增强CT值及三期的强化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侵袭组患者11例(20%),女性8例(72.73%),男性3例(27.27%),非侵袭组患者44例(80%),其中女性39例(88.64%),男性5例(11.36%),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9)。非侵袭组≥40岁的患者12例(27.27%),<40岁的患者32例(72.73%),两组患者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与非侵袭组相比,侵袭组肿瘤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81.82%)、边界模糊(81.82%)、包膜不完整(90.91%),两组患者在肿瘤的形态、边界、包膜完整性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22、0.007)。侵袭组患者的动脉期CT值较非侵袭组高,强化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09)。两组患者在肿瘤的性别、临床表现、术前诊断、肿瘤的位置、出血、钙化、质地、胰胆管扩张及胰腺萎缩、平扫+静脉期及延迟期的CT值、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PNP患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位于胰体尾部,主要表现为囊实性肿块,部分具有假包膜、钙化及出血,增强可见轻中度渐进性强化。与≥40岁的患者相比,<40岁的SPNP患者女性多见,肿瘤直径较大,术前诊断率更高。当男性患者年龄较大,表现为实性成分及出现钙化时,应考虑SPNP的可能性。(2)SPNP侵袭组年龄大于非侵袭组,且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包膜不完整及动脉期强化明显提示肿瘤具有侵袭性,形态不规则是预测SPNP侵袭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脑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缺血性卒中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与卒中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卒中后HT的机制复杂,其中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破坏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Axl被认为是调节BBB功能的重要因子,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rowth arrest-specific gene 6,Gas6)是Axl
研究背景:近些年伴随人们日常生活模式的改变以及人口的老龄化日益加重,缺血性脑卒中已经对国内中老年人的健康及寿命产生了重大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是动脉栓塞或者血栓使脑组织的局部产生供血障碍,进而使局灶性脑功能出现不可逆转的损伤。在临床实践中一般认为对脑血栓的形成和动脉硬化的产生过程有重大影响的是血小板的活化及聚集,而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能力的加强,更增快了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研究目的:本研究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成雾、成霜现象严重阻碍了透明材质的透光性,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诸多不便。例如,腹腔胃窥镜、喉管镜片或医用防护服眼罩起雾会影响仪器的正常使用;太阳能电池板、农业温室棚膜起雾会降低光能利用效率,造成经济损失;眼镜、实验室护目镜起雾也会给人们的日常活动带来困扰;除此之外,飞机、汽车的挡风玻璃、后视镜起雾等问题甚至会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对人类安全造成重大危害。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防雾
天法道,道法自然。从生物体诞生于地球起,在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法则下,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和适应环境的发展,部分生物体表面演化出独特润湿性来保证自身的存续。近年来,单一独特润湿性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更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具有外部刺激响应的可调控润湿性智能仿生材料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在外界刺激下,润湿性转变大部分是由于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可逆转变而引起的。由于化学成分变化存在着化学处理复杂、反应缓慢、污染环境、
背景与目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通常是指由脑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小静脉病变导致的脑实质损伤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认知、影像及病理综合症。CSVD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被报道与认知功能下降、抑郁、躯体运动功能障碍等相关,其影像学表现包括: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ecent small subcortical lacunar infa
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因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易导致多种感染的发生。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证实,细菌感染可同时作为ACLF的诱发因素与合并症存在,从而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在这一特殊群体中,关于真菌感染的数据较少,而真菌感染往往会引起更高的死亡率。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阐明ACLF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
本文以高职教育高护专业《基础护理技术》课程为例,通过论述高职院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从调动教师积极性,提升“主力军”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革新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立德树人的思政元素;优化教学设计,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营造“三全育人”氛围,完善课程思政体制机制构建四个方面,探索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对同类型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具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全球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疾病,是导致各年龄段人群死亡和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极大地消耗了卫生、社会和经济资源。及时和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对改善CAP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β-内酰胺类药物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CAP的临床获益仍存争议。本研究对β-内酰胺类药物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成人CAP的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1)研究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肝肿瘤后肾脏等器官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2)通过对危险因素的分析,优化肝肿瘤微波消融治疗的相关措施,减少微波消融术后对肾脏等脏器的损害。方法:搜集2014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住院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行微波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病例,我们首先对2014年-2019年收录的病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对2019年10
目的:此前发表的Meta分析表明,自动化腹膜透析(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APD)和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技术失败率相当。然而,最近更新的研究显示,APD与CAPD患者的病人生存和技术生存比较结果仍有争议。因此,本研究系统回顾了所有相关的新研究,并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