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SPNP)是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大约10%-20%的SPNP具有侵袭性,术前CT检查是首选的诊断方法,然而当肿瘤发生于男性患者或年龄较大时,影像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为胰腺其它肿瘤,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对于具有侵袭性的肿瘤,如果不完整切除,容易复发或转移,因此术前明确肿瘤的性质,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SPNP的CT影像学特点,重点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的CT表现,提高临床的诊断率,并基于病理诊断的金标准,分析侵袭性及非侵袭性SPNP的CT表现,探讨术前CT征象对肿瘤侵袭性的预测价值,希望对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提供帮助。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外科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NP患者55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平扫+增强)检查。记录患者一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术前诊断和CT影像学表现,CT表现包括肿瘤位置、大小、形状、质地、边界、包膜、出血、钙化、胰胆管扩张、胰腺萎缩、肿瘤实性成分的(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CT值及各期的强化程度。所有结果由两位经验丰富的腹部放射科医师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若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若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55例SPNP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男8例(14.5%),女47例(85.5%)。男性、女性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34.25±15.43)岁和(29.09±13.37)岁,8例男性患者中,年龄≥40岁者5例(62.5%),而47例女性患者中,年龄≥40岁者10例(2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男性、女性患者肿瘤平均最大径分别为(5.38±2.62)cm和(7.14±3.2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年龄更大,肿瘤成分多以实性为主(75%),钙化多见(87.5%),与女性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8,0.037),男性与女性患者在临床表现、术前诊断、肿瘤的位置、最大径、形状、边界、包膜、出血、胰胆管扩张、胰腺萎缩、平扫+三期增强的CT值及各期强化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年龄<40岁SPNP患者相比,年龄≥40岁的患者男性多见(33.3%vs7.5%),术前更容易误诊(诊断率40%vs77.5%),平均最大径较小(7.61cmvs5.09cm)、容易出现钙化(80%vs35%),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21、0.006、0.003),两组患者在临床表现、肿瘤的位置、形状、边界、包膜、出血、质地、胰胆管扩张、胰腺萎缩、平扫+三期增强CT值及三期的强化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侵袭组患者11例(20%),女性8例(72.73%),男性3例(27.27%),非侵袭组患者44例(80%),其中女性39例(88.64%),男性5例(11.36%),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9)。非侵袭组≥40岁的患者12例(27.27%),<40岁的患者32例(72.73%),两组患者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与非侵袭组相比,侵袭组肿瘤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81.82%)、边界模糊(81.82%)、包膜不完整(90.91%),两组患者在肿瘤的形态、边界、包膜完整性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22、0.007)。侵袭组患者的动脉期CT值较非侵袭组高,强化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09)。两组患者在肿瘤的性别、临床表现、术前诊断、肿瘤的位置、出血、钙化、质地、胰胆管扩张及胰腺萎缩、平扫+静脉期及延迟期的CT值、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PNP患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位于胰体尾部,主要表现为囊实性肿块,部分具有假包膜、钙化及出血,增强可见轻中度渐进性强化。与≥40岁的患者相比,<40岁的SPNP患者女性多见,肿瘤直径较大,术前诊断率更高。当男性患者年龄较大,表现为实性成分及出现钙化时,应考虑SPNP的可能性。(2)SPNP侵袭组年龄大于非侵袭组,且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包膜不完整及动脉期强化明显提示肿瘤具有侵袭性,形态不规则是预测SPNP侵袭性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