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与显示——试论斯坦贝克在《伊甸之东》中的修辞性介入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著名作家,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一生创作颇丰,有多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作品发表。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文学兴旺时期的颇受欢迎,到五、六十年代的无人问津,再到近些年籍借著名脱口秀主持人欧普拉“重读经典”活动的推荐,·其长篇小说‘伊甸之东》( East of Eden )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热销7}万本,荣登《纽约时报》平装书小说畅销书榜的冠军宝座,斯坦贝克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声誉可谓是大起大落. 本文从约翰·斯坦贝克的长篇小说《伊甸之东》入手,探讨作者是如何在确定修辞主体、选择文内代言人的基础上,运用叙事视角(包括叙述声音、叙述眼光)的选择和转换、距离的控制等修辞技巧,合理介入作品,从而最终实现小说修辞的主题和道德效果。
其他文献
莎乐美传说讲述的是西方宗教史上的一段故事,因为其中包含了圣徒施洗约翰的死因而成为宗教艺术家们的创作主题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圣经》中仅占百字的故事,其相关创作却
本文将欧美蓬勃发展的跨文化传播学引入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从中国与欧洲文学关系的角度考察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以期对传统的影响研究范式有所突破。同时,论文涉及中国文学中
美国教育家桃乐斯诺特在《人这样成长》中写道:一个孩子在充满批评挑剔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吹毛求疵谴责他人;一个孩子在充满恐惧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忧虑害怕;一个孩子在充满耻辱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自觉有罪;一个孩子在充满了宽容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有耐心;一个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自信;一个孩子在充满赞美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赏识他人;一个孩子在充满认同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爱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