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情绪问题,且常与青少年的同伴互动联系在一起。鉴于抑郁在青少年期的普遍性和危害性,其发生发展机制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发展精神病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研究发现,青少年早中期是抑郁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抑郁开始出现性别差异的重要时期。与此同时,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与互动也随年龄逐渐发生变化,且同伴关系与抑郁之间的关联也开始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这些变化和差异与青少年期抑郁症状的发展及其性别差异有着密切的联系。现有研究已经对青少年期抑郁症状的发展以及同伴关系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简而言之,青少年早中期抑郁症状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且女生抑郁症状的上升趋势更加明显;抑郁症状的发展与同伴关系有关,女生表现出更高的人际依赖性且更容易受到不良同伴关系的影响而变得抑郁。然而,目前研究仍存在若干局限:首先,现有研究对于青少年早中期抑郁症状的性别化亚组发展模式关注较少,有必要进一步分性别考察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亚组发展轨迹,检验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亚组发展轨迹是否具有性别相似性或独特性。其次,目前对于同伴关系与抑郁症状关联的研究忽视了发展中的动态性:一方面,现有研究忽视了同伴关系本身的变化或稳定性与抑郁症状发展的关系。另一方面,抑郁症状不仅受到同伴关系的影响,也会反过来影响青少年的同伴关系,虽然已有研究对二者的相互影响进行了考察,考虑到个体处于持续的发展进程中,其本身特征与环境都在发生着系统性的变化,抑郁症状与同伴关系间的动态关系是否也存在变化呢?仍需研究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鉴于上述考虑,本论文采用追踪设计,研究一着力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早中期男女生抑郁症状的发展轨迹;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考察同伴因素及其发展变化与男女生抑郁症状不同发展趋势的关系;研究三则致力于考察同伴关系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动态关联,并进一步检验该动态关联随年龄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性别差异。本研究的被试来自中国儿童青少年纵向研究项目,共计2179人(其中男生1135人,占52.1%)。研究被试自小学6年级(2009年)起追踪至9年级(即初中3年级,2012年),每年进行一次问卷测量,共四次。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法测量了青少年的抑郁症状与友谊质量(包括友谊支持和友谊冲突),采用同伴提名的方法测量了青少年的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综合运用SPSS 26.0和Mplus 7.0对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通过潜增长模型(LGM)和潜类别增长模型(LCGA)对抑郁症状的发展轨迹进行分析;采用逻辑回归和限定的LGM模型对抑郁症状发展轨迹的同伴相关因素进行考察;采用交叉滞后面板模型(CLPM)和随机截距交叉滞后面板模型(RI-CLPM)对同伴关系与抑郁症状的相互作用及其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关于青少年早中期男女生抑郁症状的发展轨迹,本研究发现:(1)青少年早中期男生和女生的抑郁症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且女生的抑郁症状上升较快。(2)青少年早中期男女生抑郁症状的异质性发展轨迹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男生的抑郁症状具有三条不同的发展轨迹,分别是:持续低抑郁组(68.3%)、缓慢上升组(24.4%)和持续高抑郁组(7.3%)。女生的抑郁症状具有四条不同的发展轨迹,分别是:持续低抑郁组(56.9%)、缓慢上升组(26.5%)、中等抑郁上升组(12.9%)和持续高抑郁组(3.7%)。2、关于青少年早中期男女生抑郁症状发展轨迹的同伴相关因素,本研究发现:(1)早期的同伴关系与抑郁症状的不同发展轨迹有关:相比于持续低抑郁组,具有较高同伴拒绝和友谊冲突、较低同伴接纳和友谊支持的男生更可能属于缓慢上升组和持续高抑郁组;具有较高友谊冲突或较低友谊支持的女生更可能属于缓慢上升组、中等抑郁上升组和持续高抑郁组。此外,相比于缓慢上升组,中等抑郁上升组的女生具有较高的友谊冲突水平。(2)同伴关系的发展变化在抑郁症状亚组轨迹间存在差异:对于男生来说,相比于持续低抑郁组和缓慢上升组,属于持续高抑郁组的男生其同伴拒绝的水平更可能呈下降趋势。对于女生来说,相比于其他各组,属于持续高抑郁组的女生其同伴拒绝的水平也更可能呈下降趋势,而中等抑郁上升组女生的同伴拒绝呈上升趋势。3、关于青少年早中期抑郁症状与同伴关系的动态关联及其发展变化,本研究发现:(1)对于同伴社交地位与抑郁症状的动态关联,传统交叉滞后模型与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的结果不一致:传统交叉滞后模型发现同伴接纳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双向关系,同伴拒绝与抑郁症状之间表现为症状驱动效应;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结果显示,青少年早中期的同伴社交地位与抑郁症状之间不存在动态双向影响,而表现为稳定的相关关系。(2)对于友谊质量与抑郁症状的动态关联,传统交叉滞后模型与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的结果相似:青少年早中期友谊质量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动态的相互影响。(3)同伴关系与抑郁症状动态关系的发展变化体现在:友谊支持与抑郁症状的相互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强。然而,友谊冲突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人际风险效应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4)同伴社交地位与抑郁症状之间的稳定相关在男生中更强;而友谊质量与抑郁症状间的动态相互影响以及稳定相关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说明青少年早中期抑郁症状的发展在男女生中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且早期同伴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与抑郁症状的性别化发展有关。本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同伴关系与抑郁症状的动态关系并首次考察了二者动态关系的发展变化,发现同伴关系与抑郁症状之间的相互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本研究不仅描绘了中国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性别化发展趋势,且以动态视角揭示了抑郁症状与同伴关系的相互作用模式及其随年龄的变化和在不同性别中的差异,为男女生抑郁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具体且有价值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