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讨心理韧性对中学生抑郁的影响,以及主观社会地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采用横向与纵向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中学生进行调查。本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研究一为横向研究,主要采用心理韧性量表(中文版)、中学生主观社会地位问卷及自评抑郁量表,从横向的角度考察中学生心理韧性、主观社会地位与抑郁情绪间的静态关系,即中学生主观社会地位在心理韧性与抑郁情绪间的中介模型是否成立。此次调查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在贵州、成都及内蒙等地几所中学选取了初一至高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700份,回收问卷1672份,有效问卷1645份。其次,研究二为纵向研究,采用与研究一相同的问卷及量表,从纵向的角度对高一新生进行为期一学期的追踪调查,从而进一步验证中学生主观社会地位在其心理韧性与抑郁情绪间的中介作用是否仍然成立。此次调查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在贵州、成都及内蒙等多地几所高中学校选取高一新生作为追踪调查对象,本研究历时4个月,共对2018级高一新生进行了4次测试,其中第一次测试安排在新生开学一周内的入学适应教育阶段进行,共发放问卷680份,回收问卷672份,有效问卷648份。随后3次测试,分别采用间隔4周集中测试1次的方式进行。通过建立有中介的潜变量增长模型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一结果发现:(1)心理韧性与主观社会地位呈显著正相关;(2)心理韧性、主观社会地位均与抑郁水平呈显著负相关;(3)采用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抽样5000次的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中学生心理韧性不仅能直接负向预测个体抑郁水平,还可以通过主观社会地位间接预测个体抑郁水平。此外,在研究二的纵向追踪中,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主观社会地位在其心理韧性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只有部分成立。(1)主观社会地位呈阶段化线性增长,呈先下降后趋于稳定趋势,且新生刚入学时的主观社会地位水平及随后两个阶段的变化速度上均存在明显的个体间差异;(2)在心理韧性对主观社会地位发展趋势的影响中发现,心理韧性仅能预测主观社会地位的起始水平,而对其后期的变化发展速度并没有显著影响;(3)抑郁呈线性递增趋势,新生在刚入学时的抑郁水平和后期的发展速率上均存在明显的个体间差异;(4)心理韧性可以显著预测抑郁的起始水平及其后期的变化发展速度;(5)主观社会地位的截距在心理韧性与抑郁的截距间起部分中介作用;(6)主观社会地位在阶段一的斜率能显著地预测抑郁的斜率;(7)主观社会地位的斜率在心理韧性与抑郁的斜率间不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心理韧性越高,主观社会地位则会越高,从而学生的抑郁水平越低,这有助于推进了学界对于主观社会地位与抑郁二者间关系的认识。此外,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应该着重提升学生主观社会地位以降低其抑郁水平,从而保证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