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评价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前后骨骼肌灌注情况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016年1月15日至2016年12月2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例(观察组)和下肢动脉正常的志愿者30例(对照组)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相同的超声造影技术分别检测和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小腿骨骼肌血流灌注情况。观察组患者于介入手术前1天和介入手术后2周分别行超声造影,记录相关数据和声像图;对照组于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即行第1次超声造影,2周后再行第2次超声造影,记录相关数据和声像图。两组120次超声造影全部由一位研究者完成,统一采用PHILIPS公司的EPIQ5仪器上的QLAB在机分析软件,得到数学模型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观察和分析TIC曲线,得出反映骨骼肌血流灌注参数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intensity,TTP)。实验结果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时间-强度曲线形态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显示出一个上升支和一个下降支,表现出造影剂随血流在骨骼肌内弥散至消散的灌注过程。上升支的梯度表示造影剂进入动脉,经过丰富的毛细血管网,逐渐在肌肉组织内弥散的过程。曲线的顶点代表造影剂到达肌肉组织的量达到最大强度,且这时候的时间为达峰时间TTP。下降支表示造影剂在肌肉组织内逐渐消散的过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前时间-强度曲线显示其上升支和下降支均呈低钝形;介入术后时间-强度曲线显示其上升支及下降支均呈陡峭形。 2.观察组TTP与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介入手术前TTP、介入手术后2周TTP与ABI间均具有相关性。对照组与观察组间各个基础因素(年龄、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两组研究对象TTP间的差异性比较:对照组第一次造影TTP36.80±12.91(s),第二次造影TTP38.10±11.14(s),两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介入手术前TTP110.93±27.03(s),介入手术后TTP46.70±17.60(s),两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第一次造影TTP36.80±12.91(s),观察组介入手术前造影TTP110.93±27.03(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EUS能显示造影剂随血流在骨骼肌内弥散至消散的灌注过程,并能客观反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手术前后骨骼肌血液灌注变化情况,可作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手术前后血供变化的辅助诊断方法和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