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魏晋诠释思想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魏晋时代诠释经典的方法承汉代而来却又超越了汉代,何晏的“集解”式诠释方式,在保留前人诠释成果的同时把自己的理解也融入进文本之中。“天人之际”构成了魏晋士人的主要论域,“言意之辩”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魏晋“清谈”主要是在“天人之际”情境中来进行。细而言之,“天人之际”则主要表现为“有与无”、“名教与自然”、“游于羿之彀中与独化于玄冥之境”这些论题。何晏、王弼在诠释“有与无”的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徘徊,为阮籍、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埋下了理论上的契机,而表现在嵇、阮这里的主体个性的极度张扬以及对社会所造成的冲击,又使得裴颁、郭象在“有与无”的语境中,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更为真实的社会层面之上,而郭象的“游于羿之彀中与独化于玄冥之境”则更是表现出了对“有与无”以及“自然与名教”的双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