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的口译实践活动是2017年1月寒假的一次导游翻译经历。内容涉及了历史,文化,风俗等。范围较广,内容较多,地域性较强,而导游翻译与一般商务口译有所不同,语言应通俗易懂,有即兴表演性,考察译员的随机应变能力,具有较大挑战性。同时,导游陪同翻译中跨文化交际的因素也尤为突出。众所周知,交际行为的目的是传递其交际意义,因此笔者在实践中的关注点主要放在对原讲话者所传递的交际意义的把握,以及随后用目标语言对该交际意义进行还原上。笔者在实践中运用了“释意理论”,同时参照了“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运用了(1)对异文化的认知补充法(2)站在讲话人立场上的增减译法(3)站在听众立场上的类比法(4)脱离语言外壳的句式重组法及词汇创造法等,达到了更加完善的表达,从而完成口译活动。释意理论强调,翻译是交际行为,译者的任务是传达信息,而不苛求两种语言上的对等。这与“归化”策略所强调的让译员帮助讲话者靠近听众,便于听众接受和理解,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翻译与交流的同时,笔者也通过在华日籍老师及当地人小王双方对同一事物的描述掌握了双语说法。经过分析与总结,笔者的口译较之前有了一定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笔者的注意力不再过分集中于字词句上,同时减少了因为个别没听懂的词语而停顿的状况,笔者可以进行长时间大段落的意思再现,同时也减少了生硬的直译状况。使双方更加轻松愉快地完成此次旅程。另外笔者也在实践的总结与分析,完善与改进中对翻译更加自信,逐渐克服了接触陌生领域时的紧张感。通过此次实践,笔者认识到(1)在实践过程中更多是自觉参照“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策略,运用相应的翻译方法,来从整体上来解决困难完成口译。(2)“释意理论”的应用,不仅帮助笔者更加顺利流畅地进行理解与表达,同时也为笔者更好地利用准备好的资料以及积累的相关知识提供便利。因此,笔者将实践中运用的“释意理论”策略与方法系统地加以总结,以期对后续学习和实践有所指导,也希望能为以后导游陪同翻译的译员提供参考,更好地向日本友人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旅游业的发展及中日民间交流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