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存状态、提高社会地位、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要途径,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疾人就业因此受到国际性的普遍关注。残疾人就业难,而智障人士由于智力功能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局限,加之社会偏见的影响,其就业更难。为促进智障人士的安置与融合,上海市政府2005年起建立智障人士“阳光之家”,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广泛赞誉,但其持续发展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智障人士就业是最为主要的瓶颈因素,迫切需要通过理论的探讨以实现政策与实践的突破。文章第一部分是对残疾人就业相关理论以及残疾人就业政策法规的梳理。研究者认为:人道主义是残疾人事业的旗帜,也是探讨智障人士就业问题应秉持的基本价值;社会模式的残疾观表明研究者在残疾问题上的基本理论主张:智障人士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排斥;其就业状况的根本好转在于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而非正规就业与社区就业则是拓展智障人士就业途径的现实选择。鉴于就业形式和相关促进措施是各国对于残疾人就业权特别扶助的集中体现,研究者不仅在这部分对此予以特别关注,在后续的调查与访谈中,也以此为重点。文章第二部分是上海市智障人士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与访谈报告。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认为就业对智障人士非常重要,并对他们的就业能力给予高度评价;目前,上海市智障人士就业以集中就业形式为主,但轻度智障人士更适合分散就业,不适合自主创业;智障人士就业率过低,待遇较差,虽然调查对象对政府相关部门所作出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但在带头吸纳智障人士就业和优先购买“阳光之家”产品与服务这两方面,调查对象对此评价并不高。访谈结果显示:智障人士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且岗位层次较低,待遇较差,劳动时间不固定,个人能力较强的轻度智障人士喜欢远离社区就业,智障人士就业稳定性较差;就业形式以集中就业和分散就业为主,轻度智障人士更愿意选择分散就业;智障人士获得的就业支持非常有限。文章第三部分是研究者提出解决上海市智障人士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研究者基于社会排斥和社会支持理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从就业特征、就业形式、就业支持三个方面分析上海市智障人士的就业问题,并提出解决智障人士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建立智障人士就业的社会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