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起描写社会现象,诗歌更多的则是作者抒发对自然或者是对生活的感情。与日常用语不同,诗歌中所使用的语言的灵活性尤其鲜明,指示作用也更加多样。但是,以语言为基本元素的诗歌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才能够发挥其语言功能,若将其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时,常会出现即便意思相同,但其诗性功能减弱的现象。这也正是诗歌翻译中的一大难题。松尾芭蕉的发句是日本传统文学的一部分,通过客观的写生描写,展示出日本人独有的季节感。五四运动之后,芭蕉的发句也被中国人所喜爱。因而芭蕉发句的汉译作品不胜枚举。虽然学者们纷纷提出独具特色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形式,但是在翻译学界,至今对于发句翻译这一课题的讨论仍处于白热化状态。James Homes将诗歌翻译形式总结为以下四点。①模拟式:模仿原诗的形式、韵律,尽量忠实的再现原诗形式。②类比式:在译语语境中,选择与原诗比较接近的形式进行翻译。③有机式:不考虑原诗形式,而从原诗内容出发用新形式进行翻译。④新奇式:译者基于原诗进行发挥创作。①(笔者译)如上所示,现今的翻译作品也均可归类于该四项之中。然而,欣赏发句这类短诗文学,对于文化背景不同的外国人来说,很难理解发句所具体化、或者抽象化表达出的情感以及意境,将其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更是难上加难。目前,译著作品可谓是各具特色,但也不乏损坏原句的季语色彩或余韵的翻译痕迹。本篇论文则主要通过对现今译作的分析,择其长处而明确其不足,进一步探讨芭蕉发句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素。若欧洲的诗歌是在彼此对立之中获得感悟,那么日本诗歌则与之相反,避开对立抗争,在“彼此同一化”中获得顿悟,与自然合二为一而形成的②(笔者译)。因此,在翻译日本诗歌时,也必须引以关注。文学语言中抒情诗尤其注重语言措辞,音声、形式则均为其固有形式。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就要将诗人所创造出的语言形式,通过自身的创造再现出来(笔者译)。然而,翻译本身要求要做到内容的等价交换,因此忠实于原文又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诗歌翻译则是译者在据悉原诗内容、情趣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创造。本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发句的季语、切字、五七五诗形进行论述。季语和切字是发句所不可或缺的要素,从表面来看,也是发句区别于其它诗歌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松尾芭蕉对该三要素进行活用、拓展,并开创了独特的芭蕉风格。在该部分也将探究蕉风发句的特点。论文第二部分首先对诗歌翻译和发句翻译这两个概念进行解析。其次,以Christiane Nord等人的翻译理论为基础,对现今的发句汉译作品从几个方面出发进行探讨,并探究发句翻译的原则及要点。发句与和歌不同,是以名词为中心的文学形式,对于隐藏在各个名词之中的文化背景的理解是发句翻译过程中首先必须要突破的难关。其次,诗性语言和日常用语不同,注重节奏感。因此,赋予或者使翻译作品不失乐感、节奏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诗歌文学具有形式要求,从其独特的形式之中也可以窥探到诗歌的精神与余韵。但是,对于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必须要忠实地再现与原诗完全相同的形式这一问题,笔者怀有疑问。笔者认为选取生活在译语语言环境下的读者所熟悉的诗歌形式来进行翻译更为妥当。在本部分也将围绕此问题展开论述。第三部分则是笔者运用四言诗的形式尝试发句翻译。日本和中国的诗歌在表达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注重自然的发句与欧洲诗歌不同,并非对景色加以说明,而是通过单纯景致罗列的方法来展示自然的美丽以及其不可替代性,类似于中国的写景诗。因此,本部分首先对运用四言诗进行翻译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其次探讨该翻译方法的优点,以及如何尽量避免扩大原诗内容,使余韵不被破坏等问题。综上所述,本篇论文则对发句的汉译进行探讨,并尝试进行翻译。探讨翻译,并非是为了提出最恰当、最好的翻译方法,而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中日两国间不同文化内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