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在垂直骨高度不足的上颌后牙区,使用骨凿式上颌窦内提升(OSFE)技术植入或不植入骨移植材料的临床效果比较。 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40例上颌窦内提升患者。患者对术中是否植入骨移植材料进行自由选择并将其分为两组,组一为植骨组(上颌窦底提升同时填入骨移植材料)20人,组二为无植骨组(上颌窦底提升时不添加骨移植材料)20人。术后分别在6,12,24,36个月进行复查,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对种植体存留率,边缘骨吸收及窦底提升后新骨形成状况进行评估。 结果:40名患者均满足存留标准,3年累计存留率为100%,两组均未发现上颌窦黏膜穿孔和感染症状,两组之间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个月平均边缘骨吸收植骨组为1.08±0.77mm,无植骨组为1.06±0.1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每次随访都未发现两组间边缘骨吸收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个月,上颌窦内骨获得量植骨组为3.01±0.83mm,无植骨组为2.76±0.68mm,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植骨组中上颌窦内骨获得量(ESBG)术后6个月为4.82±1.32mm,相比于36个月的3.01±0.83mm有显著性的减少。无植骨组上颌窦内成骨高度显示由6个月的1.54±0.65mm到36个月的2.76±0.68mm,有显著增长,最终和植骨组基本达到相同的水平。术后上颌窦内骨获得量(ESBG)在6,12个月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三年后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3年的随访研究中发现上颌窦内骨获得量(ESBG)和剩余牙槽嵴高度(RBH)为负相关(相关性为负值),但是和种植体突入上颌窦高度(IPL)为正相关(相关性为正值)。 结论:在3年的随访观察中,使用骨凿式上颌窦底提升植入或不植入骨移植材料在临床成功率及上颌窦内新骨获得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其远期效果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