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已成为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结直肠锯齿状息肉(SPs)曾经被认为是良性病变,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病理诊断标准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SPs与结直肠癌发病密切相关。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锯齿状息肉分为三种类型:增生性息肉(HP)、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和传统锯齿状腺瘤(TSA)。每种亚型具有不同的病理学特征及临床特征。目前国内外对于该病变的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对结直肠锯齿状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归纳锯齿状息肉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征,从而总结锯齿状息肉的发病特点,并分析比较中西方差异,以提高临床医师对锯齿状息肉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降低结直肠肿瘤的发病率,改善预后。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因各种症状如腹痛、腹泻、排便习惯改变等,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请经验丰富的病理医生根据WHO诊断标准将疑似结直肠锯齿状息肉的病理切片重新确认及分类。最后将所有结直肠锯齿状息肉的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包括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病变的数量、大小和部位等,并分析总结锯齿状息肉的发病特征。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直肠锯齿状息肉的危险因素通过卡方检验和FISHER检验计算。均值和标准差用于计算连续变量。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结直肠锯齿状息肉的检出率:从2010年到2014年,共有28 981名进行过结肠镜检查患者被纳入到本研究。结直肠锯齿状息肉的检出率为0.53%(153/28981)。其中,HP、SSA/P和TSA分别占41.2%(63/153),7.2%(11/153)和51.6%(79/153)。2.年龄与性别:患者平均年龄为(57.4±13.6)岁,其中HP、SSA/P和TSA平均年龄分别为(56.2±13.0),(60.3±9.4)和(58.0±14.4)岁,但性别和年龄的亚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3.临床表现: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具有腹部不适的人数占49.2%,腹痛的人数占15.9%,排便习惯改变的人数占10.3%,腹泻的人数占9.3%。4.锯齿状息肉的数目:共计有9 191人发现至少有1枚大肠息肉,其中149人发现至少有1枚锯齿状息肉。149例患者中共检出153枚锯齿状息肉。5.分布部位:53.6%锯齿状息肉位于远端结肠,其中,63例HPs中60.3%HPs位于远端结肠,11例SSA/Ps中54.5%SSA/Ps位于近端结肠,79例TSA中50.6%的TSA位于近端结肠,在解剖位置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这与既往研究不同。6.大小及形态:本研究的锯齿状息肉的大小直径多小于10 mm,大锯齿状息肉(Large serrated polyps,LSPs)的检出率0.2%(21/9191),占全部锯齿状息肉13.7%(21/153)。7.异型增生:58.2%(89/153)的锯齿状腺瘤伴有异型增生。14例结直肠锯齿状息肉伴有同时性进展性肿瘤(s AN),其中包括大锯齿状腺瘤(直径≥10mm),特别是大HP,与s AN的放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结论:1.本组资料结直肠锯齿状息肉与广基锯齿状腺瘤检出率较低,传统锯齿状腺瘤比较多见,检出率偏高。三种亚型的分布规律明显与西方国家研究结果不同。2.锯齿状息肉在男性中比较多见,随着年龄增长,锯齿状腺瘤的检出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而增生性息肉在60-69岁时出现一个峰值。3.大锯齿状息肉(直径≥10mm)可能与伴发同时性进展性肿瘤的风险增加有关。若在临床上遇到此类患者,应尽可能完全切除病灶,密切随访,及时安排复查.4.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评估中国人群中结直肠锯齿状息肉的检出和亚型分布情况,本文可为提高广大临床医师对结直肠锯齿状息肉的认识水平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