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厌食三联疗法对肝旺脾虚型厌食症的疗效及对其作用机理的探讨。三联中所包含的疏肝开胃方、刺四缝、敷贴疗法都已被临床研究所证实治疗小儿肝旺脾虚型厌食具有一定的疗效。兹于三者各自存在的局限性,故本研究试图通过三法联合的作用来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协同叠加的效果,从而取得一种治疗疗程更短、疗效更确切的肝旺脾虚型厌食的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64例肝旺脾虚型厌食症患儿,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组,根据性别、年龄、病情均等的三因素分为甲、乙、丙、丁4组,每组16例病人,每组给予不同的施加因素,分别为:①观察组(甲组)三联(疏肝开胃方、刺四缝和神阙厌食贴),其余分别为对照组:②乙组:疏肝开胃方,③丙组:神阙厌食贴,④丁组:刺四缝。治疗均为1个疗程(两周),观察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3个月后患儿食欲、食量、体重、身高、血红蛋白(Hb)、厌食治疗率、厌食程度改善及厌食总积分,观察治疗期间所需费用、依从性、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收集所有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根据资料特征,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根据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数据差异,评价厌食三联疗法治疗小儿肝旺脾虚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评价各个单联疗法治疗小儿肝旺脾虚型厌食症所体现出的特点。 结果:1、食欲、食量方面:四组患儿经治疗疗程结束时(近期疗效),其食欲、食量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甲、乙、丙三组(P<0.01),丁组(P<0.05),以观察组(甲组)最为显著,与乙、丙二组比较(P<0.05),与丁组比较(P<0.01)。在治疗结束3个月后(远期疗效),甲组仍保持着稳定的疗效,与结束时比较稍有下降,但仍好于治疗前(P<0.01),而乙、丙、丁三组的远期疗效已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2、体重、身高方面:四组患儿经治疗疗程结束时(近期疗效),其体重、身高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在治疗结束3个月后(远期疗效),四组体重、身高均治疗前有改善(P<0.05),以观察组(甲组)最为显著,与乙、丙、丁三组比较(P均<0.05)。3、血红蛋白方面:四组患儿经治疗疗程结束时(近期疗效),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在治疗结束3个月后(远期疗效),甲组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乙、丙、丁三组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均>0.05)。4、厌食治疗率方面:四组患儿经治疗疗程结束时都有效,甲组最为明显,与乙、丙、丁三组比较(P<0.01),乙组次之,与丙、丁两组比较(P<0.05),丙与丁两组效果稍差,两者比较(P>0.05)。5、厌食程度改善方面:四组患儿经治疗疗程结束时(近期疗效),其厌食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改善(甲组P<0.01,乙、丙、丁三组P均<0.05);以观察组(甲组)最为显著,与乙、丙、丁三组比较(P<0.01)。在治疗结束3个月后(远期疗效),甲组仍保持着稳定的疗效,与结束时比较稍有下降,但仍优于治疗前(P<0.01),而乙、丙、丁三组的远期疗效已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6、厌食总积分方面:四组患儿经治疗疗程结束时(近期疗效),其厌食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以观察组(甲组)下降最为明显,与乙、丙、丁三组比较(P均<0.01),乙组次子,与丙、丁二组比较(P均<0.01)。在治疗结束3个月后(远期疗效),甲组仍维持一定的积分,与结束时比较总积分稍有上升,仍好于治疗前(P<0.01),而乙、丙、丁三组的总积分已明显回升,与治疗前比较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7、依从性方面:甲组、乙组与丁组依从性比较(P<0.05);丙组与丁组依从性比较(P<0.01);甲、乙、丙三组依从性比较(P>0.05)。8、费用方面:甲组、乙组、丙组、丁组所需费用比较(P<0.01),所需费用从高到低依次是:甲组、乙组、丙组、丁组。 结论:通过临床观察和研究厌食三联疗法及其各对照组治疗小儿肝旺脾虚型厌食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四种疗法治疗小儿肝旺脾虚型厌食都具有一定的效果,其疗效优势从优到劣依次排序是:三联疗法,疏肝开胃方,敷贴疗法,刺四缝。依从性的依从力度:敷贴疗法、疏肝开胃方、三联疗法三者均具有较好的依从性,彼此没有明显差异,刺四缝较差。费用的使用情况从高到低依次是:三联疗法,疏肝开胃方,敷贴疗法,刺四缝。其次,观察组(三联疗法)对改善患儿的食欲、增加食量、增重、增高及血红蛋白(Hb)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疗效,且能保持较好的远期疗效,其费用较高,但依从性较好,可能与治疗疗效好,能提高患儿及家属治疗疾病的信心有关,乙、丙、丁三组均有一定的疗效,各有其优缺点,可以根据不同患儿的病情、家庭经济的承担能力及其依从性来权衡利弊,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