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iterature Reading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n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Poetics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essw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运用不同视角来探索和欣赏古典诗歌之美。然而以往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多侧重于文学、美学等角度,较少从认知诗学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采用认知诗学的观点来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学阅读,旨在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赏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认知诗学是将认知语言学及认知科学的理念运用于文学作品阅读研究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它认为文学是人类日常生活经验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特殊体现方式。而古典诗歌作为一种特别的语言艺术,体现了诗人对大千世界的感知和认知方式。本文以代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顶峰的唐诗宋词为主要语料,在认知诗学的观照下,运用认知语言学及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学阅读过程及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基于以上理论,对具代表性的经典唐诗宋词进行了认知诗学个案分析。从认知诗学角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学阅读,一方面可以欣赏诗歌之美,另一方面也可解释这种分析与欣赏是如何得到的。   本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解读方法,从美学、社会文化以及修辞与文体三个视角进行了归纳总结;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认知诗学”视域下的文学阅读做出一个理论定位,并梳理其主要特征;第三部分则从认知技能和认知过程两个方面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知活动做出解析;第四部分是基于前几部分的分析,在认知诗学观照下分别运用图形背景理论、概念合成理论以及脚本理论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认知解读。发现认知诗学不仅是对以往印象式审美批评的超越,而且由于认知的渗入,文学审美意义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得了进一步的挖掘。同时认知诗学的新发展促使了文学阅读研究领域的“认知转向”,也是对中国古典诗歌阅读与赏析的一次本体论意义上的提升。
其他文献
阐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翻译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离不开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翻译的这种性质决定了阐释学理论与翻
在层峦叠嶂、云蒸霞蔚的攀西大裂谷,在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处,崛起了一个中国西部新兴的钢铁原料基地和世界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它就是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  作为全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先进矿山企业、全国第二届“十佳厂矿”的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近4年来,其骄傲地把成绩写在了发展的旗帜上。2007年,该公司完成铁矿山采剥总量3 482.75万吨,输出钒钛铁矿石1 176.80万吨,生产钒钛铁精矿一举突破
《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古典巨著,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红楼梦》已经有多种英译本。其中,由英国的邦索尔神父于20世纪50年代所翻译的英译
委婉语作为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日常交际中广泛使用。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心理学、模糊语言学等诸多领域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
1 研发背景rn自1966年Kane S.Yee提出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求解麦克斯韦方程以来,这一方法在光学、光子学、电磁学等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各种模拟软件也应运而生
目前国内外对主述位理论在口译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声传译和口译教学领域,而较少有学者将主述位理论运用到交替传译当中,更无对新闻发布会此类正式汉英交替传译进程实际案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