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研究领域中,一般认为,中英文在表征形态方面存在着二元对立的倾向:中文动态,英文静态。中文的动态表征体现在动词可担当句子的任何成分,动词的重复重叠使用,动词的连续使用等;而英文的静态具体表现在大量使用名词化表达式、介词、以及形容词和词义较虚的动词等方面。然而,本论文认为这种中英表征形态上的差异并不是绝对的,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一个程度的问题,这意味着中英文都存在静态和动态表征,但与英文相比而言,中文具有较强的使用动态表征形态的倾向。因此,本文将中文动态表征倾向、英文静态表征倾向作为既定公认的事实,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这一问题。不同的语言观导致对翻译本质的不同认识,并影响具体的翻译策略。以往的研究单纯从语言学角度确切地说从语法角度出发,认为动态和静态表征只是语言表层特点和习惯表达,因此,在中英互译过程中,往往实行动态—-静态或静态—-动态的转换以求地道、自然、流畅的译文。本文在语言哲学的观照下,认为语言就是思维范式、就是认识精神,两者是同一的,不可须臾分离。因此,处于常态的语言表征形态本身就是该语言的民族精神的体现。通过对比分析,本研究探讨汉民族具体、动态的思维模式和中文遣词造句的特点造成中文动态表征倾向;而西方的抽象、分析的思维形态和英文形式化句法特征促成英文静态表征倾向。经过对大量语料的对比分析,发现中文的动态表征展现汉民族认识重点放在事件的发生,行动过程和瞬态变化状态上;而英文静态表征反映出英民族在认知体验外界时,往往突出事件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即事件过程的执行者,事件的结果,事件本身的抽象概念等。中文动态表征和英文静态表征表面上是一种语言形式,其实质为民族认识思维形态,即形式与内容是同一的。以此为基础,本文进一步反思翻译本质,认为翻译应该通过在译文中保留源语的表征形态以达到传播原语的民族精神并不断扩大译文语言表达疆域的目的。译文读者可以从陌生化的语言表征中体验他民族认知世界、社会和人生的不同视角,可以说翻译一种语言就是翻译一种生活,翻译的终极目标是对精神意义的求索,这在当今倡导全球化和文化自觉意识的主题中具有现实意义。在这种理论观照下,本研究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如:零转换,部分转换和完全转换,旨在尊重译语的基本语言规范和确保基本交流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源语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认识形态。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言,简略介绍论文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布局。第二章简要回顾了以前的研究,反思以往研究中忽略或不足之处。第三章从语言哲学的角度阐述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之间的深刻辨证关系,意在求证语言表征形态体现民族认识形态这一观点。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考察英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和各自的词法、句法特征,详细分析各种英文静态和中文动态表征形态中所体现的英汉在体验和表述事件时的认识形态,思维状态和民族心理。第六章梳理和评判不同流派对于语言、翻译迥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阐发笔者对于翻译本质以及翻译研究中其他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并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最后一章总结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