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施蛰存的小说创作是个独特存在:一方面他积极地将西方精神分析理论引入创作,不断地挖掘人的本真生命形态;另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影响,将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元素融入小说创作中,形成个人独特的创作风格。施蛰存生在杭州,住过苏州,成长于松江,成名于上海,江南书香门第的良好家风、古典主义的文学传统、独特的地域文化都给了他重要影响,即使一件普通的生活物(饰)品,经过施蛰存雕琢润色,往往隐喻着丰富的情感内涵。《上元灯》集中的许多作品,就表达了这样的一种物(饰)品情结,这种情结也漫延于施氏的其他作品集中。从地域文化角度而言,故乡、故人、故事往往成为施蛰存作品中永恒的关键词,基本以苏州、杭州为小说主人公活动的舞台,即使写上海的题材也多是与故乡相连,所写地方虽不大、不广,但“袖里见乾坤”,以轻柔温润之手弹奏出多情的曲子,曲曲凝结着情思……。这些创作特色的呈现,源于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本文命名为施蛰存的“上元灯情结”。本文围绕“上元灯情结”,结合具体文本,从符号学、文化学、心理学角度尝试探讨如下问题:如何理解“上元灯情结”?在具体的创作中是如何体现的?为什么会有“上元灯情结”?该如何进行阐释?在施蛰存短短十年的创作生涯有着怎样的意义?“上元灯情结”在其以后的创作中有着怎样的生命力延续和局限?论文分成三部分:第一章《上元灯》与“上元灯情结”。介绍小说集《上元灯》创作的历史背景,探究在施蛰存小说创作中的意义。本章重点是对“上元灯情结”的界定。首先,参考相关心理学术语对“情结”进行阐释;再次,主要结合语义学符号三角理论、民俗学的相关知识主要论述什么是施蛰存的“上元灯情结”。第二章“上元灯情结”的深层内涵,论文主体部分。分成四部分论述:第一部分:亦喜亦忧的故土情结——主要从上元灯这一传统节日文化的角度论述,施蛰存在节日的热闹里看到了人事的悲哀,作品有两条情感线索:少年的热情与中年的感伤。第二部分:作为情感符号的物(饰)品情结——借助奥格登和瑞恰兹的语义三角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学符号象征理论进行阐述,揭示施蛰存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表达情感的心理倾向。第三部分:游子归乡式的小镇情结——归乡前的希望与归乡后的失望所形成的心理落差折射出对故土、对故人、对生命的思考。第四部分:润物细无声的古典情结——从融古典诗词和典故入小说、借鉴古典诗歌意象等方面来探究施蛰存的古典主义情怀。第三章无法割舍的“上元灯情结”——摆脱——徘徊——回归“上元灯”之路。主要研究施蛰存十年创作心态的转变过程。分成三部分论述:第一部分:转型期的探索——摆脱“上元灯”的尝试。分析施蛰存受到影响尝试进行精神分析小说创作的努力;小说集《将军底头》中某些作品仍流露出上元灯的时期的痕迹。第二部分:主要转型之后——瓶颈中的挣扎和徘徊。主要探究施蛰存创作《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后产生困扰、进行反思的心理过程。第三部分:寻找上元灯——回归期。重点分析《鸥》和《黄心大师》两个作品流露的回归特色,并针对严家炎、李欧梵关于《黄心大师》相关论述,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得出结论施蛰存欲求寻找上元灯时代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