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小说三部曲回译研究

来源 :天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yond870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学贯东西的双语作家,林语堂的英语写作承载着文化翻译的职能,将这些充满中国色彩的英语作品译成汉语时,译者要努力将其中的中国文化信息恢复原貌,这便涉及到了回译问题。  本文以刘宓庆教授的文化信息符号的分类为框架,对林语堂著名的小说三部曲《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朱门》展开了回译研究。论文主体部分在对比各译本(每部小说各选取了两个享有较高声誉的汉译本)是如何还原中国文化元素的同时,又探究了林语堂先生以异化为主、兼容归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紧接着论文分析了译者成功再现中国文化元素的四个主要策略:以归化策略为主,有选择性地省译文化解释性词语;巧用林语堂的汉语用词;对于专有名词,则严格遵守名从主人的原则。然后论文探讨了回译过程中导致文化误译的主客观因素。一是回译量大,回译过程复杂;二是林语堂英语原文的回译度;三是译者自身汉语文化素养的局限性。论文最后,笔者总结了回译活动本身的特点并指出了回译林语堂英语作品的文化意义,一是可以检验文化传播的效果,二是可以激活已经被淡忘的文化成果。  将林语堂小说三部曲的汉译作为一种无根回译加以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回译研究的内涵,不再把回译单纯看作是文本的回归,也应包括文化的还原。希望本研究能够引起汉语文学创作者以及华裔英语文学汉译者们的注意。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就业谋求更高的收入水平.起初进城务工的外来人员大都以男性为主,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和教育政策的变化,女性也成为进城务
在二语习得领域内母语影响问题已经讨论了近半个世纪,只是至今未有定论。结构主义与行为主义将母语看作二语学习中的主要障碍,而近年来流行的认知理论又重新承认母语对二语学习
本文通过对《看不见的人》小说主人公失去和寻找自我心路历程的分析,指出了来自白人世界的精神歧视导致美国黑人失去自我,而黑人只有在自己的黑人文化中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目的语语言输入与输出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Swain的“输出假说”是这方面研究的显著成果。在我国国内,也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