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学贯东西的双语作家,林语堂的英语写作承载着文化翻译的职能,将这些充满中国色彩的英语作品译成汉语时,译者要努力将其中的中国文化信息恢复原貌,这便涉及到了回译问题。 本文以刘宓庆教授的文化信息符号的分类为框架,对林语堂著名的小说三部曲《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朱门》展开了回译研究。论文主体部分在对比各译本(每部小说各选取了两个享有较高声誉的汉译本)是如何还原中国文化元素的同时,又探究了林语堂先生以异化为主、兼容归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紧接着论文分析了译者成功再现中国文化元素的四个主要策略:以归化策略为主,有选择性地省译文化解释性词语;巧用林语堂的汉语用词;对于专有名词,则严格遵守名从主人的原则。然后论文探讨了回译过程中导致文化误译的主客观因素。一是回译量大,回译过程复杂;二是林语堂英语原文的回译度;三是译者自身汉语文化素养的局限性。论文最后,笔者总结了回译活动本身的特点并指出了回译林语堂英语作品的文化意义,一是可以检验文化传播的效果,二是可以激活已经被淡忘的文化成果。 将林语堂小说三部曲的汉译作为一种无根回译加以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回译研究的内涵,不再把回译单纯看作是文本的回归,也应包括文化的还原。希望本研究能够引起汉语文学创作者以及华裔英语文学汉译者们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