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传统哲学片面追求理性,渐渐遗忘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并最终导致了中世纪的禁欲思想。在启蒙运动中,人们用理性来批判宗教,但是伴随着启蒙运动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要借助于理性来反抗旧的宗教神学的束缚,另一方面又要释放人的感性能量,以求得生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启蒙思想家需要重新调和人的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矛盾,以便为即将来到的资本主义社会建立起新的秩序。美学便是这种调和的产物,它本身蕴涵的矛盾是与生俱来的,表面上,它的出现表明了思想家开始关注人的感性,但实际上,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概念,它开拓的是理性的殖民化,是理性对感性的另一种方式的隐蔽的奴役。美学的这种矛盾性决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殊性:美学的根基是人的感性的生活世界,而它的言说方式却是理性的科学话语。启蒙使人类以上帝为中心转到了以理性为中心,但人们很快发现,理性并没有像人们设想的那样建立起一个人间天堂,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各种弊病也相继显现。现代思想家纷纷对此展开反思,他们有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就是拒斥科学世界,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因此,理性的危机,为美学摆脱理性的束缚提供了契机,美学正一步步地向其本源——日常生活世界回归,最终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将自我消解。本文是对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作一个梳理,揭示出他的思想以回归生活世界为核心,因而具有一种美学精神。 第一部分“维特根斯坦的宗教伦理学思想”。首先指出维特根斯坦的宗教思想从生活世界出发,和现代西方宗教的发展是一致的(将信仰从教会转向人的内心和实践)。他提出宗教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且是一种最值得过的生活,宗教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信仰与不信仰也只不过是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已。维特根斯坦也不认为(甚至否认)基督教就是一种历史的真实,但是这并不妨碍过这种信仰的生活。维特根斯坦反对对宗教进行理论辩护,认为宗教信仰不受哲学的辩护,更反对科学的论证。维特根斯坦认为给予我们信仰的是生活,是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处在其中的那种生活方式。维特根斯坦反对宗教的教导,对保罗、教堂、宗教仪式进行了批判。最后维特根斯坦得出结论:人生问题的解决就在于该问题的消失。 伦理学是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他始终坚持伦理学的不可言说。伦理学为什么不可言说呢?在早期,维特根斯坦主要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