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渤海南部是渤海油田的油气富集区,新构造运动对该区油气成藏有显著影响。本次研究根据最新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从新构造运动与新近系圈闭样式、油气充注历史以及油气运聚关系等三方面讨论了新构造运动对渤海南部海域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系统总结了该区主要油气聚集带油气富集与贫化模式。研究表明: 渤南地区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郯庐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新近系圈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走滑张扭或压扭作用形成的似花状构造,沿主走滑断裂展布,其次是局部强伸展区控制的张性圈闭,发育在长期继承性控凹大断层下降盘。 新构造运动期,渤南地区油气充注历史明显不同。烃源岩分析表明黄河口凹陷发育沙三段、沙一二段和东三段等三套烃源岩,莱州湾凹陷发育沙四段和沙三段两套烃源岩组合,沙三段暗色泥岩是渤南地区的区域性主力烃源岩。通过生烃史模拟分析,黄河口凹陷沙三段烃源岩在明下段沉积期进入成熟阶段,新构造运动期(5.1Ma以后)进入生烃高峰期;莱州湾凹陷在馆陶组沉积末期进入生烃高峰期(12.0Ma以后)。结合流体包裹体、烃类性质分析渤南地区油气田具有多期充注的特征,且以晚期(新构造运动5.1Ma以来)为主,黄河口凹陷主充注期晚于莱州湾凹陷。 晚期活跃的构造活动形成了渤南地区油气藏具有垂向运移、近源成藏的特点,断裂是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新近系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中等或微弱活动断裂附近(活动速率<25m/Ma),而强烈活动断裂(活动速率>25m/Ma)主要起油气的垂向输导作用,不利于油气的聚集和保存。 油气藏在平面分布和富集层位上的差异性是新构造运动对渤南地区控制作用的具体表现。区域上,继承性陡坡带和走滑构造带是渤南地区主要分布区带,油气储量分布占渤南地区的40.5%、37.7%,其次是低凸起,占11.5%。层位上,黄河口地区油气主要聚集在明下段,莱州湾地区主要富集在古近系。 新构造运动控制下,渤南地区郯庐走滑断裂带油气富集受控于主断裂与生烃凹陷间结构关系,凹中反转型最为有利,平面上油气丰度受到断裂组合样式的影响,富集层位上受纵向储盖组合的影响;伸展陡坡区具有近源特点,深层油气输导效率和断裂活动性是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低凸起上的圈闭成藏受控于浅层油气横向输导能力。浅层岩性圈闭的富集受“构造-断裂-层序”三要素控制,构造-断裂耦合形成浅层明下段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断裂-层序控制岩性圈闭的有效性,断裂与砂体类型的耦合关系影响了岩性砂体的油气充注能力。 渤中28~渤中34区和垦利17~蓬莱31区走滑构造带是渤南地区下阶段发现大中型油气田最为有利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