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译行为从听到原语到说出目的语看似自然,却是人类最独特的言语传播行为,为人类所独有。过去人们只能用行为主义简单的“刺激-反应”机制来解释口译现象。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认知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认知科学家竭尽全力揭示人类语言的生成之迷,力求打开人类大脑这个“黑匣子”。1999年,L.K.奥布拉等人在《语言与人脑》一书中揭开了“黑匣子”的大体内幕。另一方面,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试验对人脑各区域功能分布的确定,已经相当清晰地向我们揭示了语言产生的生理依据。这就给认知科学即使语言理解与产生的认知描写提供了科学的前提。根据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以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和玛丽雅娜·勒代雷为代表的巴黎释意派提出了口译中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基本机制。该派理论认为,口译中,原语讲话人的口头陈述是转瞬即逝的。译员可以记住听到的整体内容,却几乎忘记了陈述使用的词语:事实上,讲话使用的有声符号逐渐消失,而译员保持在记忆中的是非语言形式的内容,即处于意识形态的思想或提到的事实。这一忘记原语有声符号、记住原语内容的过程,巴黎释意派理论称为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塞莱斯科维奇、勒代雷,1990)根据鲍刚关于译语表达的理论,口译中的译语表达过程包括译语的组织和发布,即译语言语计划和译语产出两个阶段,它们是在译语搜觅和脱离原语词语外壳等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其中,“译语言语计划”指译语的构思,其概念取自心理语言学,基本上相当于译员通常所说的译语“话的组织”过程,但更为抽象,明确。“译语产出”就是译语的语音发布,这一概念也源自心理语言学,指言语的最终诞生。这两个阶段反映了从内到外的译语言语组织过程,构成了口译译语表达的整体程序。不论是原语词语外壳的“不完全脱离”,还是词语外壳的“完全脱离”,最终都要进入这一程序。该过程主要包括译员的译语构思、语法与结构组织、译语语音发布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语言外的智力加工因素和语言的因素同样重要。(1998)本文作者认为,“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和“译语言语计划”两个过程可以统称为口译中的素材重组。这两个过程的实施要求口译译员具备一些独具特色的技能。如何训练该专业学生掌握这些技能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极大地促进口译教学的发展。作者综合了刘和平和鲍刚关于口译特殊技能教学的观点,提出几点教学原则,并逐一加以阐释和实例分析。但方法的提出主要是理论总结和推导,其可行性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而且,口译中译员的个体因素也很重要,因此,本文中提出的方法不可能对所有口译专业学生以及对这方面感兴趣并潜心学习的人都是有借鉴意义的。但是作者希望,这几种方法会有助于口译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