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美术大众化思潮的兴起,给中国现代美术的功能观、语言图式与风格演变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对大众化美术思潮形成过程进行深入的探究,也一定有助于我们对相关的中国现当代美术形态的建构等复杂问题的认识。中国的“大众化”美术思潮,和西方的“大众化艺术”不是一个概念。中国美术大众化思潮,具有20世纪初中国特定的“文化生成场”背景。在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中的五四前后,蔡元培、鲁迅、吕瀓等先进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怀着改造旧社会的政治抱负,怀着推进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启蒙的的远大理想,倡导了“化大众”的美育思潮,美育思潮构成了美术“大众化”思潮产生的理论背景之一。以林风眠等人的“艺术运动”为代表的美育实践,为美术在现代中国真正走向大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社会知识精英,以自上而下的扩展方式推动着美术走向大众。 20世纪末30年代初,中国现代美术大众化思潮在左翼文艺思潮的催生下产生,“革命文艺”和“文艺大众化”的讨论是其直接的理论背景。以年轻的许幸之为代表的一批左翼美术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普罗美术运动,喊出了“美术是大众进行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的武器”的激烈口号,掀起了美术大众化的浪潮。另外,在美术大众化运动发生过程中,有些左翼青年美术家得到了鲁迅先生的正确引导,纠正了美术“大众化”思潮兴起过程中的一些青年美术家的错误倾向。 在美术大众化思潮兴起的过程中,从五四前后“化大众”的启蒙性质的美育,到2、30年代美术的成为大众斗争武器的美术“大众化”运动,美术已经不能在内部自足发展,而是被社会精英分子赋予了明显“工具化”特征,带有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显的政治化倾向。从此,带有“工具化”、“政治化”特征的大众化美术思潮,对后来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开始产生深远的影响。关键词:美术化大众大众化